世良情感网

中国的国歌是不是该换一换?网上总时不时出现一种论调,他们觉得奥运会看国旗升起、国

中国的国歌是不是该换一换?网上总时不时出现一种论调,他们觉得奥运会看国旗升起、国歌响起时,总有点过于沉重,国歌虽然经典,但跟那段苦日子联系太深,能不能换首歌,告诉大家“苦日子翻篇了”,这建议一出,网上直接炸开了锅,有网友回怼:“居安不思危,又开始想念大清了?” 这事儿乍一听好像挺新鲜,可您要真了解国歌背后的道道儿,就知道这主意压根儿不靠谱。说白了,国歌不是菜市场的大白菜,想换就换,它连着咱民族的魂儿呢。 咱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 1935 年写的,那时候日本鬼子打进东三省,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节骨眼儿上。 田汉在监狱里把歌词写在烟盒纸上,聂耳冒着被追捕的危险谱曲,俩人憋着一股劲儿要叫醒全中国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这哪儿是歌啊,分明是战场上的冲锋号。 当年 “一二・九” 学生运动,几万人在寒风里唱着这首歌游行;台儿庄战役,敢死队抱着炸药包往前冲时,嘴里喊的也是这句词。它就像根绳子,把四万万中国人的心捆在一块儿,硬生生扛过了八年抗战。 新中国成立那年,有人觉得歌词里 “最危险的时候” 过时了,提议改词,领导当场拍板:“要保持原有歌词!” 为啥?1949 年的中国刚从战火里爬出来,外头有帝国主义封锁,里头有土匪特务捣乱,领导比谁都清楚,好日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得时刻绷紧弦儿。 这道理搁现在也没变 —— 您看国际形势波谲云诡,贸易战、科技封锁、周边安全挑战哪个少得了?国歌里那句 “前进!前进!前进进!” 就是提醒咱,好日子是拼出来的,不是躺出来的。 有人说,国歌太沉重,听着压抑,这就好比有人觉得红烧肉太腻,想换成沙拉,可您得知道,红烧肉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硬菜,它顶饿、提气,关键时刻能让人浑身是劲儿。 2017 年《国歌法》出台,把国歌的地位写进法律,奏唱场合、礼仪都定得明明白白,连曲谱都出了官方版本,要求每分钟 96 拍,就得奏出那股子刚劲儿。 去年杭州亚运会,全红婵拿金牌时,《义勇军进行曲》一响,多少中国人在电视机前跟着唱?那可不是压抑,是热血沸腾。 还有人拿外国举例子,说美国有人提议换国歌,加拿大歌手改歌词,可您琢磨琢磨,美国国歌《星条旗》里也有 “火箭的红光,炸弹的轰鸣”,加拿大改歌词是因为历史遗留的种族问题。咱中国国歌不一样,它没有任何负面争议,反而是全世界公认的 “中国最强音”。 当年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把《义勇军进行曲》翻译成英文,在纽约唱得全场起立;二战结束时,盟军把它列为胜利曲目,和《马赛曲》《星条旗》并排播放。这是咱老祖宗留给全世界的文化遗产,换了才是败家子儿。 再说了,国歌不是流行歌曲,今儿听腻了明儿就换,它是宪法里明明白白写着的国家象征,想改得全国人大开会表决,得亿万老百姓点头同意。2004 年国歌入宪的时候,没听说有谁反对;2017 年《国歌法》通过,网上一片叫好。 这说明啥?老百姓心里都有数,这歌不能换,也换不得。您去问问广场上跳舞的大爷大妈,问问学校里戴红领巾的孩子,问问边疆哨所的解放军战士,有谁愿意换国歌?他们保准瞪着眼跟您急:“换了国歌,咱还是中国人吗?” 最后咱得明白个理儿:居安思危不是啥坏事儿,清朝末年为啥挨打?就是因为当政的觉得 “天朝物产丰盈”,把老祖宗 “生于忧患” 的教训扔脑后了。 现在日子好过了,更得记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国歌就像一面镜子,照见咱从哪儿来,也照见咱该往哪儿去。真要把它换成软绵绵的流行歌,哪天危机来了,怕是连喊 “冲啊” 的力气都没了。 说白了,国歌不是用来听个响的,它是刻在咱骨头里的精神图腾。您要是觉得它沉重,那是因为它背着整个民族的苦难和荣光;您要是觉得它过时,那是因为您没看见它在新时代里焕发的力量。 记住了,只要中华民族还在,《义勇军进行曲》就永远是咱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