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古代人出门在外,盘缠没了咋办?你可能觉得这事儿挺不可思议,实际上,古人远行根本不带钱,更谈不上盘缠了。古人那会儿没有纸币、钞票,虽说使用金银作为货币,可是实际上,老百姓手中可没多少金银可用,所以没人会带着金银出门。普通人其实也就是几枚铜钱,铜钱可真是不轻,你总不能挑着几十斤铜钱去旅行吧?那么问题来了,古人到底是咋解决出远门这个难题的呢? 这是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现代人啊,简直无法理解这个情况。大多数人出门在外,简直都是没带钱,也确实没钱可带。古代富豪少得可怜,毕竟来钱不易,通常也不会随意出远门。真正常走动的,往往是走街串巷的商贩,或者那些算命的江湖艺人。咱们都知道,和尚和道士也是靠托钵游历四方。其实,平常人出门的日子,情况也大差不差,走到哪儿就领着走到哪儿的道理。 小时候,咱们村里常常会有一群外地人定期来,专门补锅、弹棉花。那些人基本都是从一村一镇慢慢往这儿挪的。他们一到村里,先看找哪儿有空的老祠堂或者闲置的房子,就会跟主人打个招呼,得到同意后就借住在那儿,接着开始在周围招揽生意。其实,这种借住的地方一般都是免费的,为了回报主人大多会帮忙修一些破锅破盆啥的,算是讨个好。当然,农村人一般也不会为难这些出门人,大多数都会答应借用,不过有些地方的人比较难缠,贪心一些,出门人到了这样的村子就不太适合久留,也不可能把这里当成常驻点。因此,出门人待久了,自然也知道哪里的主人好,每年基本上都像燕子一样按时回来。 算命和看风水的也是差不多,他们都会有一些熟悉的东家,一到地方就去那儿安顿。如果你运气不好没碰到这样的东家,那就说明在这条路上你也赚不到钱。去了一次之后,基本也不会再回去。每个人发财的路子和领域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人在某条路上特别顺,有的人在一些地方就是赚不到。这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 这是行商走贩的出门方式。咱们再聊聊另一种比较特别的不固定出远门的方式。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古时候出门的一些特色和规律呢?比如,像《聊斋志异》里,总是写到书生们在荒山野庙过夜,结果遇上了女鬼或者狐仙什么的,这种情节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对啊,古代文学里,像《水浒传》的林冲,就总是栖身在那种没人的破庙里。而那些穷书生遇到富家小姐的故事,多半也是在庙里借宿时,一不小心碰上了来拜神的她。这种情节可比现在的酒店风流事多了。毕竟古人基本上是不住客栈的。你想想,历史上那些大人物,像曾国藩、梁启超初到京城时,他们头一个考虑的可不是去什么酒店,而是去哪儿找寺庙住下。像梁启超是广东人,就去广东会馆蹭顿饭,而曾国藩呢,自然去湖南会馆。再说江浙两地,经济发达,可能还有各种地方性的活动场所,比如东林党这一类的。这种传统出行方式,真的是跟咱们现在的完全不一样呀。 大城市的商业氛围真是浓厚,而大多数人出门可不容易。像梁启超这样的人,简直就像现在的网络大V,有些名气,却口袋空空,只有一块布,哪有什么钱在京都这地方吃喝玩乐呢?他可不能像骆驼祥子那样干苦力,拉车跑外卖来维持生计,只能混在各种场合里苟且而活。能让他混的地方,只能是各个会馆,像司马南那样,背着直播设备边吸粉边拉赞助。说到这种没钱又无赖的人,中国历史上可多了,比如刘备,一个河北人,最后却死在四川,他全靠两条腿跑锻炼出业务能力,去哪里都是靠吃大户的饭,徐州的糜家,荆州的刘表,四川也是让当地人日子苦得厉害,真是个死跑活盖的角色。 说到古人出远门,那真是很少带钱的。大户人家和士绅们可不常出门,生意人走街串巷多是靠物物交换,走的是固定的路线,有专门的东家,所以他们根本不在乎带不带现金。那些落魄书生或者江湖人四处漂泊,有人能落脚的就住下,没地方住那就看看沿途哪个寺庙能借宿一下。如今啊,那些背着红旗的驴友们,带个帐篷和睡袋也能在桥洞里扎营,照样能走遍大江南北,古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