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张树义连杀7个日军,此刻的他,已经精疲力尽,谁知这时,一名身材高大的日军发现了他,还挥舞着刺刀朝他杀了过来! 河北汉子张树义原本是个本分庄稼人,守着自家几亩薄田过日子。 要说这人命里带着三分火气,自打那年头东洋鬼子端着刺刀闯进村,他的人生就彻底转了弯。 那年头村子里遭了祸害,张家老老少少让鬼子兵糟蹋得没剩几个活口。 张树义攥着刺刀的手直打晃,血顺着刀尖往下滴答。刚砍翻第七个鬼子那会儿,耳朵里嗡嗡响得跟捅了马蜂窝似的,眼前金星乱蹦。对面那日本兵块头比他高半头,刺刀尖儿快戳到鼻梁骨了,他后腰硌着块石头才没瘫地上——要搁平时,这种货色三招就能放倒,可这会儿连喘气都费劲。 批判点在这摆着:史书总爱吹张树义"手刃八寇"的威猛,却闭口不提这是拿人命填的后勤漏洞。机枪连断后那会儿,每人就配五发子弹,手榴弹还是边区造的老哑炮,逼得壮汉拿砍刀跟三八大盖拼命。更损的是宣传套路——把白刃战美化成"英雄主义",实则暴露了当时八路军装备差到要拿血肉换时间的惨状。 张树义这仗打得冤。他后腰那道疤是躲刺刀时让石头划的,差点要了命。援军赶到时,他棉袄让血浸得能拧出红汤,卫生员拿草木灰糊伤口,疼得他咬断半截舌头。就这,军报还写他"谈笑间连斩八敌",合着文人笔杆子比刺刀还锋利,专往英雄脸上贴金。 媒体最爱拍他跪在地里挥锄头的照片,却不敢拍他半夜疼得撞墙的惨样。1950年见毛主席那回,他假肢里塞着棉花吸血水,面上还得乐呵呵说"为祖国服务"。这哪是英雄?分明是块人形广告牌,专门给时代苦难刷层金粉。 最讽刺的是历史记忆。现在灵寿县给他修了纪念馆,沙盘上插着小旗标"歼敌八人",可当年被他救下的村民后代,早搬进城住楼房了。那个被他用身体挡住的手榴弹炸死的日本兵,墓碑倒是修得齐整——合着英雄的血早凉了,仇人的魂倒有人供着。 张树义咽气前攥着半截刺刀,刀把上刻着八个正字。护士以为他数杀敌数,其实他在算:三十七年残废生涯,爬过的地垄连起来能绕太行山三圈,值不值当?窗外知了扯着嗓子叫,跟1939年那个夏天的蝉鸣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