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的5大心腹若是在长安,李世民不一定能赢。 中华五千年辉煌历史中,唐朝无疑是其中最为灿烂绚丽的一页,这一盛世的开启,却饱含着无比残酷的弑亲与夺权。
公元626年,李渊次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自己的亲兄长李建成与弟李元吉,夺得了唐朝的最高权力。 这一惨烈的兄弟相残,源于两人在隋朝末年形成的政治立场和权力格局,李渊起兵之时,李世民和李建成分别统领一支军队,共同参与攻占长安的战役。 李世民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四处征伐,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父亲李渊的倚重。而李建成则掌管朝政内务,许多重要文臣如王珪、魏徵都出自其手。两人一内一外,本属并驾齐驱之势。 李世民长期统领军队,交往广泛,威望日盛,形成了自己的小政府,实力难测。这使傲视天下的李建成渐生芥蒂,担心李世民威胁自己太子之位。
他多次向父亲讥讽李世民,希望削减其军权。李世民也清楚兄长的威胁,但起初仍想退让求和。 在心腹的劝说下,李世民选择了先发制人,626年六月的一天清晨,李建成和李元吉正要进入朝堂,经过玄武门时突遭李世民伏击。
两人当场被擒,不久便遭杀害,人头悬于城楼,以儆效尤。至此李世民控制朝廷,夺得最高权力。 在这场兄弟相残的权力争夺中,李建成身边有五名心腹,他们都是杰出的政治与军事人才。其一是燕云十八骑的创始人罗艺,驰骋沙场,对李建成忠心耿耿。 还有两名官场精英王珪和韦挺,都曾辅佐太子处理国事,表兄李瑗思虑深远,早先就警告李建成提防李世民。最后是李建成最信任的禁军统帅冯立。 五人在玄武门之变时,都无法赶回长安,罗艺驻守边疆,王珪与韦挺被外派,李瑗在地方,只有冯立在太子府,但为时已晚。他们的缺席成就了李世民的胜利。 事后,罗艺和李瑗试图在地方举兵反抗,但都以失败收场,被李世民诛杀。 假使五人全都在长安,能够及时支援李建成,历史会不会改写?罗艺手握重兵,王珪和韦挺智勇双全,李瑗深谋远虑,冯立又可统帅禁军,这样的五人之力,足以与李世民抗衡。李建成如果抢先发难,说不定玄武门一战的胜负会逆转,甚至直接登上帝位。 当然,这只是历史的假设,我们无法确知真实的答案。
但可惜五人的才能并未在玄武门一役中发挥,也成全了李世民,开启了唐朝这个文化艺术鼎盛的盛世。我们只能叹息命运的多舛,竭力追求现实中自己心中理想的国度。 历史并非定数,它由人们无数的选择和偶然事件构成,玄武门之变中的种种巧合,让李世民得偿所愿。
但其实,只要轻轻扰动一点历史的天平,一切又会有所不同。我们必然应当宽以待人,慎思明辨,才能建立一个公正美好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