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1年,刘厥兰拼命将炸药包,放置在日军碉堡旁的围墙下,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

1941年,刘厥兰拼命将炸药包,放置在日军碉堡旁的围墙下,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期待中碉堡轰然倒塌的场景并未出现,但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深秋的沂蒙山区,山东纵队二团正在谋划一场重要战斗,日军在徐家楼修建的碉堡卡住了八路军的交通线,这座混凝土结构的工事足有三层楼高,射击孔密布,周围还挖了三米宽的壕沟。 驻守的日军小队配备了重机枪和掷弹筒,平时靠着坚固工事耀武扬威,经常扫射路过的百姓。 团部作战会议上,爆破手刘厥兰蹲在墙角搓着手里的炸药包。 这个沂水农家出身的汉子刚满二十岁,参军三年就成了团里有名的"爆破大王"。 上次端小王庄据点,他硬是用二十斤炸药掀翻了砖石结构的炮楼,不过眼前这座碉堡是用钢筋水泥浇筑的,厚度足有半米,普通的爆破方法怕是行不通。 作战方案很快确定:趁着夜色掩护实施爆破,刘厥兰主动请缨,背着三十斤重的炸药包就出发了。 月光被乌云遮住大半,他像壁虎似的贴着地面往前挪,壕沟边的铁丝网划破了棉袄,冰凉的夜风直往领口里灌。 距离碉堡三十米时,二层突然亮起探照灯,机枪子弹"噗噗"地打进身前的土里。 按照原计划,炸药应该塞进碉堡底部专门设计的凹槽,可刘厥兰摸了半天,手底下全是光滑的水泥墙面。 身后的掩护火力越来越弱,他心一横,把炸药包抵在围墙根下。 导火索"嗤嗤"燃烧时,他连滚带爬地翻进弹坑,身后"轰隆"一声,气浪掀起的土块砸得钢盔叮当响。 碉堡纹丝不动地立在那里,墙根炸出个脸盆大的浅坑,刘厥兰急得直捶地,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所有人都愣住了——碉堡里的机枪突然哑火,二层窗户里晃晃悠悠掉下来个钢盔,接着传出鬼子兵狼嚎似的惨叫。 冲锋号就在这时响起来,战士们踩着还在冒烟的土坷垃往前冲,有个新兵蛋子边跑边喊:"小鬼子喝醉酒啦!" 等冲进碉堡才发现,十来个鬼子东倒西歪躺在地上,有的抱着脑袋打滚,有的趴在机枪位上干呕,墙角还瘫着个尿了裤子的。 后来团里的文化教员给大伙儿解释,说这叫"震地效应"。 炸药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顺着地面传到碉堡,就跟敲铜钟似的,人在密闭空间里根本受不住。 那些鬼子兵耳朵里都渗着血丝,有个军曹的怀表玻璃罩都震裂了。 不过老百姓传得更玄乎,说是八路军请来了雷公爷,专劈铁王八壳子里的鬼子。 这仗打完,二团上下开了窍,往后打据点都照这个法子来,专门往碉堡底下埋炸药。 有次在张各庄,战士们埋了五十斤炸药,结果把鬼子中队长震得从床上滚下来,脑门撞在铁床架上起了个大包,等八路军冲进去时,这家伙还坐在地上发懵呢。 要说刘厥兰,后来成了山东军区有名的爆破专家,建国后军事博物馆还收藏过他用的牛皮炸药包,讲解员总爱指着上面焦黑的痕迹说:"这就是当年把鬼子震懵的神器。" 不过老刘自己最得意的,还是1943年打马头崖那次,他带着三个新兵,用二十斤炸药震翻了两层碉堡,活捉了七个晕头转向的鬼子兵。 信息来源: 《山东抗日根据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