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的上海,寒风刺骨,徐志摩的葬礼上,陆小曼攥着一套西装,执意要给丈夫换上,棺材也要改成西式——那是他的最爱。可就在她准备动手时,有人轻声说:“她来过了,不让换。”陆小曼嘴唇一抖,想开口却咽了回去。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浪漫得让人心动,可他的感情生活,比诗还乱。他1897年出生在浙江海宁,家里有钱,从小聪明。1915年,他跟张幼仪结了婚,典型的父母之命。张幼仪贤惠老实,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阿欢,一个叫彼得。但徐志摩不满足,1918年去美国留学,后来转到英国剑桥,迷上了西方的浪漫主义。1921年,他在伦敦认识了林徽因,年轻漂亮又有才华,两人一见钟情。为了追她,徐志摩铁了心跟张幼仪离婚,在当时可是炸了锅的事儿。 1922年,他在柏林跟张幼仪正式分手,张幼仪带着儿子独自生活。1925年,小儿子彼得在柏林病死了,徐志摩赶到时啥也干不了。他在信里跟陆小曼提了这事,语气轻飘飘的,说张幼仪哭得挺惨,但马上就聊起了对陆小曼的想念。那时候,他已经跟陆小曼好上了。陆小曼是上海有名的交际花,会画画会唱戏,性格开朗,1924年在北平跟徐志摩认识,没多久就爱得死去活来。1925年,她跟原配丈夫王赓离了婚,1926年跟徐志摩结了婚。 徐志摩的爹妈对陆小曼不待见,他们觉得张幼仪才是好媳妇,踏实会过日子。陆小曼呢,生活讲究,爱买洋货,家里摆满了西洋玩意儿,跟徐家老派作风完全不搭。新婚没俩月,公婆就搬去北京,跟张幼仪住一块儿去了。徐志摩和陆小曼搬到上海,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巴。他为了养陆小曼,到处跑着挣钱,信里还羡慕过张幼仪的小日子,说她家热闹又有生气,自己却像个逃难的。 1930年,徐志摩的妈病重,徐申如急着找张幼仪回来帮忙。张幼仪本来不想管,毕竟跟徐志摩没关系了,可老人的面子抹不开,她还是去了。徐志摩也打电话求她,说自己啥也不会,妈病成那样他没办法。张幼仪气得骂他自私,可还是把徐母的后事料理得妥妥当当。徐母死了,陆小曼就露了个面,徐申如不让她多待,父子俩还吵了一架。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坐飞机从南京去北平,结果在济南附近撞山死了,才34岁。陆小曼听到消息,整个人崩溃,不肯去认尸体。张幼仪让弟弟和13岁的儿子阿欢去济南,把尸体弄回来。1932年,上海开了徐志摩的公祭,张幼仪不好意思露面,就托人订了传统棺材和寿衣。 公祭那天,陆小曼突然说要把徐志摩的寿衣换成西装,棺材也改成西式的。她觉得这是徐志摩喜欢的,得按他的风格来。可她刚要动手,有人凑过来小声说:“她来过了,不让换。”这个“她”是张幼仪。张幼仪早就来过,定下了传统葬礼。她知道徐志摩的尸体摔得稀巴烂,好不容易缝好,再折腾怕弄坏了,也不合老规矩。她让人带话给陆小曼,说不行就行了,自己悄悄走了。陆小曼听了这话,气得嘴唇发抖,想犟几句,可最后啥也没说。徐志摩就这么穿着传统寿衣下了葬。 徐志摩死了,陆小曼日子不好过。徐申如先是给她点生活费,后来听说她跟翁瑞午住一块儿,就不给了。翁瑞午是徐家的熟人,搬进陆小曼家,两人搭伙过日子。她靠画画挣点钱,可身体越来越差,1965年在上海去世,才62岁,留下一堆没画完的画。 张幼仪完全不一样,徐申如给了她一栋房子,她开了云裳服装公司,还当了上海商业银行的副总裁,自己设计旗袍管账,日子过得风生水起。1953年,她跟中医苏纪之结了婚,一起过了快20年。晚年她去了纽约,跟儿孙住一块儿,还老学英文。1988年,她88岁,在纽约走了。徐申如晚年也跟她住一起,她照顾到最后。她还断断续续帮过陆小曼,直到翁瑞午说不用了才停。 葬礼上的事儿,表面看是陆小曼和张幼仪较劲,其实是两种想法的碰撞。陆小曼想用西式葬礼给徐志摩最后的浪漫,张幼仪却用传统守住了他的体面。徐志摩活着时,对张幼仪不地道,甩了她追林徽因,又跟陆小曼过上了花钱如流水的日子。他留下的烂摊子,最后是这两个女人收拾。 参考资料 影响中国的海宁人:徐志摩.新华网.201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