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上世纪80年代末,张艺谋筹拍《红高粱》,雄心勃勃地要把莫言笔下的故事搬上银幕。他

上世纪80年代末,张艺谋筹拍《红高粱》,雄心勃勃地要把莫言笔下的故事搬上银幕。他跑到山东高密租地,雇村民种高粱,想还原小说里那片壮观的高粱地。可等到开拍那天,他看着眼前的景象直接傻眼了,高粱长得稀稀拉拉,完全不是他想要的样子。更让他头疼的是,村民们的做法简直出乎意料,直接把他的计划打得七零八落。 80年代末,他刚从摄影师转行当导演,手里攥着莫言的小说,脑子里全是画面,想拍一部能惊艳世界的电影。小说里的高粱地,不是普通的背景,那是大片金黄的庄稼,像海一样,能把人吞没,象征着生命力和抗争。他觉得,这片地要是拍不好,电影的魂就没了。于是,他跑到山东高密,莫言的老家,租了一大片地,找当地村民帮忙种高粱。计划挺简单:你们种,我拍,收成归你们,大家都有赚头。 他挑高密这地方,是因为这儿的地和小说里的场景最贴近,村民也熟门熟路,种高粱是祖传手艺。他想着,自己出钱出主意,村民出力,拍完还能落点粮食,多完美的合作。可等他带着摄制组兴冲冲回来开拍时,傻眼了。那片高粱地压根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不是小说里那种一眼望不到头、高得能藏人的壮观场面,而是长得稀稀疏疏,有的地方还矮得可怜,跟普通庄稼地没啥区别。张艺谋估计心里一万匹马跑过,这咋拍啊? 原来,村民种的高粱压根不是他想要的那种。他们挑的是产量高、好收成的品种,实用是实用,但高度完全不行。小说里那种“高高的高粱”得有两三米,拍出来才有气势,可眼前这些,最多一米出头,有的还不到。张艺谋之前也没细说要哪种高粱,只想着村民肯定懂行,结果两边压根没对上眼。这还不算完,他后来还发现,自己给的化肥也被村民挪用了不少。摄制组拿钱买化肥,本意是让高粱长得更好,可有些村民觉得自家地更重要,偷偷拿去用在别的庄稼上。 这时候,换地重种肯定来不及,时间紧,预算也有限。张艺谋只能硬着头皮想办法。他毕竟干过摄影,知道怎么用镜头“骗人”。他让团队挑高粱长得稍微高点的地方拍,用低角度、近景,把稀疏的地方藏起来。宽镜头不敢多用,怕露馅儿,就多拍人物和细节,把高粱地的作用往氛围上靠。他还玩了点技术活儿,用光线和后期调色,把画面弄得红彤彤的,既贴合电影名字,又掩盖了高粱地的尴尬。这招挺聪明,最后电影里那片红高粱,看着还真有点味道。 拍这部戏,不光是高粱地的事儿,整个过程都挺折腾。演员里,巩俐那时候还是新人,演技得一点点抠。摄制组又是大队人马,跑农村拍戏,条件差,吃住都不方便。张艺谋得一边哄着团队,一边盯着进度,还得跟村民打交道。那会儿中国电影圈也没啥钱,全靠他咬牙撑着。可就是这么磕磕绊绊,《红高粱》愣是拍出来了。1987年上映,口碑炸裂,还拿了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直接把张艺谋推上了国际舞台。 村民不是坏人,就是想法跟张艺谋不在一个频道上。他们种地是为了吃饭,他拍电影是为了艺术,目标不一样,冲突就来了。可张艺谋也没全怪他们,他后来回忆,说这经历虽然糟心,但也让他更接地气,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这片子能成,不光靠他的才华,还靠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红高粱》的成功不只是电影好看,背后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也加了料。它让人觉得真实,带着泥土味儿,跟那些光鲜亮丽的制作不一样。这片子讲的是抗争,拍的过程也像一场抗争,张艺谋跟高粱地斗,跟村民斗,最后还得跟自己斗。赢了,才有了后来那一代中国导演的崛起。 参考资料 想当年|《红高粱》:中国电影的转折点.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