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2017年10月,青海一牧民在山上发现一只奄奄一息的雪豹,报警后将它送往医院治疗,没想到,雪豹在麻醉途中突然苏醒,一伙医护人员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2017.11.28特写|24天,营救雪豹千里接力战) 2017年11月下旬,青海玉树杂多县昂赛乡,几位村民开车回家,路边一个蜷缩的影子,走近一看,竟是只雪豹,当地民警阿玖和西生火速赶到,瞅着凌霜虚弱痛苦的样子,两位硬汉也心疼不已,乡卫生院的人员也赶来,给凌霜的伤口做了初步冲洗和包扎,可它的伤势远比看着严重,左后腿大腿不仅受伤,还开始化脓,八成是骨折了。 昂赛乡这种偏远地方,医疗条件实在有限,根本没法给雪豹做有效治疗,唯一的指望,是把它送到700多公里外的省会西宁,到了西宁野生动物园,兽医赵海龙立刻给凌霜的左后肢伤口细致消毒、冲洗、消炎、包扎,赵海龙是饲养三队的副队长,长期参与雪豹饲养救护,他发现,凌霜状态极差,处理伤口时,只要不是疼得特别厉害,它几乎没什么反应。 结果证实了最初的判断,车撞的,左后腿大腿骨骨折,而且伤情比预想的还严重,即便如此,这家宠物医院的条件,已经是当地能找到的相对最好的了,齐新章副园长回忆,以前救助别的雪豹时,因为宠物医院没核磁共振,甚至不得不把雪豹拉到给人看病的医院去检查。 2017年12月上旬,西宁野生动物园决定为凌霜做左后肢大腿骨复位手术,手术在加旺宠物医院进行,医生们在它的断骨处植入了一块16厘米的钢板,打了11枚钢钉固定,雪豹的骨膜比猫狗厚得多,给这种大家伙做手术,对医生的技术和体力都是巨大考验,手术从上午10点一直做到下午5点多,当凌霜被推出手术室,在场所有人都松了口气,术后,凌霜精神状态一度不错,大家挺高兴。 然而,命运总爱开玩笑,第一次手术后才43天,一个坏消息传来——凌霜再次倒下,X光片显示,它左后肢股骨又断了,植入的3根钢钉断裂,钢板也变了形,齐新章副园长分析,这跟当地救护水平有限、经验不足,以及没能及时发现和控制它剧烈活动有关。 北京派仕佳德动物医院的姚海峰院长事后也指出,第一次手术选的骨板可能不够科学,螺钉位置也不太合理,加上后期护理经验缺乏,没能好好限制它的活动,这些都是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 新的希望,出现在北京,2018年2月5日,凌霜的二次手术方案初步敲定,但怎么把一只大型受伤雪豹从西宁安全弄到北京,又是个大难题,从西宁到北京,只有一趟航班有运活物的有氧舱,西宁野生动物园赶紧联系南方航空公司,按规定,航空公司一般只运小猫小狗,但为了这只珍贵的雪豹,南航总部特事特办,同意全力配合。航班当天,航空公司甚至拒了所有其他猫狗托运,还专门清理了有氧舱。 “手术做完不叫成功,只能说按预期完成了,这只是第一阶段,”姚海峰院长强调,“对野生动物的医治,后期护理非常重要,第一次失败就是因为后期护理条件不够,”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姚院长建议凌霜术后留在北京动物园护理,因为这儿的环境和设备都更先进。2月8日中午,凌霜住进了北京动物园兽医院专门为它设计的高1米、长1.85米、宽0.8米的特制护理笼。 这笼子既能让它转身卧倒适度活动,又能有效限制它大幅度跳跃,避免伤处再出问题。叫人欣慰的是,凌霜到北京动物园当天就开始吃东西了,在第一周手术切口愈合阶段,卢岩院长负责的护理小组对它进行了24小时不间断的精心照料,养伤的日子里,也有些小插曲。它喂食时还算配合,可一到吃药就极力反抗,像个任性的孩子,一喂药就暴躁。 医护人员只好几个人一起抱着它,才能把药喂进去,腿伤逐渐好转后,医护人员开始尝试让它“复健”,多出去走走,防止肌肉萎缩,有意思的是,治疗前拼命想往外跑的凌霜,腿好些后,反而有点不乐意走了。 康复期间,它甚至还调皮地咬坏过笼子,偷偷溜出来,结果只是找了个角落安静睡着了,虚惊一场,经过大约三个月精心护理,凌霜身体状况恢复良好,随后被送回西宁野生动物园进行后续休养和野化训练,为最终能否回归野外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