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一缉毒民警,以回族老板身份打入毒贩内部,吃饭时,毒贩突然夹起一块猪肉,放进他碗里,谁料,他腾的一下站起来,火冒三丈,怒目圆睁:“你懂不懂规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那个平常不过的午后,一个回族商人端坐在餐桌前,身边围坐着几个神色各异的陌生人,空气中混杂着香料、烟味与未明的敌意,就在碗筷交错之间,一块猪肉被不动声色地放进了他的碗中,这不是善意的款待,而是一场精心布置的试探,面对这块肉,他没有犹豫,摔碗而起,动作利落狠决,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的到来,那一瞬间,场面陷入静默,众人的目光在他身上游移,疑虑悄然散去。 这个回族商人并不是真正的商人,他是陈建军,一位缉毒警察,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位因卧底任务而牺牲的禁毒英雄,那一碗饭,不只是饭,更是他用生命在守护的伪装。 1982年,陈建军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云南省公安系统的缉毒警察选拔考试,他的笔试得分为满分,体能测试位居第一,毫无争议地成为那一年最耀眼的新星,在参加训练期间,他的表现令人侧目,30秒内完成手枪拆装,蒙眼分辨十多种毒品气味,这些并非夸张的传说,而是训练基地记录在案的事实,他在暗处的天赋和对任务的极度专注,注定了他将被派往最危险的第一线。 卧底任务不只是换一身衣服那么简单,为了扮演一名回族商人,他在砚山县清真寺学习了三个月,从礼拜仪式到饮食禁忌,从语言语调到生活细节,每一项都刻意磨合,他甚至训练自己改变走路时的步态,练习回族商人拿碗夹菜的动作方式,没有人告诉他这些细节有多重要,但他深知,一次眨眼的迟疑,就有可能暴露身份,前功尽弃。 这不是他第一次执行卧底任务,在1986年首次潜入毒贩组织时,他以广式普通话与主犯冯育焕打交道,面对盘问,他故意在验货时将皮箱中的现金暴露,制造出“交易经验不足”的假象,从而降低毒贩的戒心,这种心理战术与表演能力的结合,让他在两年内完成了24次深入毒贩内部的任务,未曾一次暴露。 陈建军的父亲也曾在社区饱受非议,邻里不解为何好端端的孩子突然行踪诡秘、行为异常,他没有为儿子辩解,只说了一句:“孩子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这句简单的话,支撑着陈建军在女儿高烧不退、妻子病倒住院的那段日子里仍旧坚守岗位。 1987年12月,陈建军迎来了其卧底生涯中最为关键的一次行动,当天的交易原本安排在市郊一处废弃厂房,但毒贩在短时间内连续七次更换地点,从城区小旅馆到郊外林地,再到封闭山谷,连续的变动切断了他与外围警力的所有联系,这种反常的行为不是偶然,显然是毒贩对交易存有疑虑。 那一天,陈建军依然如常装扮,背着装有交易款项的包,按照毒贩提供的新地点前往,他知道风险远超以往,但没有退缩,进入交易区域的同时,他看到了此前未曾露面的几名新面孔,他试图用眼神与同伴传递信息,确认地形之后,才在最适合控制的地段发起行动,他掏出手枪,亮明身份,试图控制现场。 然而,事态远比预想的复杂,毒贩人数比情报显示的要多,且早有准备,陈建军在混乱中中弹,右腹火药枪伤深达八厘米,头部多处钝器伤导致颅骨粉碎性骨折,法医报告显示,他牺牲时依然紧握着手枪,保持着战斗姿态,没有人知道他在中弹后挣扎了多久,但他的坚持使得现场的毒品得以完整保存,7.5公斤鸦片成为后来研究卧底行动规范的重要证物。 他的牺牲震惊了整个公安系统,1988年,国家追授他为“全国公安战线一级英雄模范”,并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烈士,从此,在公安英烈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建军的照片被永久陈列,他摔碎的那只碗,他握紧枪的手,成为后人口中讲述的细节,也成为一代代缉毒警察培训教材中的警示与荣光。 信息来源:陈建军——中国军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