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6年,山东烟台一农民在地里挖到一个“绿色小瓶子”,他拿去鉴定,把专家都吓了

1966年,山东烟台一农民在地里挖到一个“绿色小瓶子”,他拿去鉴定,把专家都吓了一跳:“这是慈禧太后的东西,价值6000万!”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山东烟台莱山区有个庄稼汉在自家地里翻土,锄头碰到硬物的声响让他停下动作,蹲下身扒开湿润的泥土,一个泛着青翠光泽的小物件露了出来。 这物件约莫巴掌大小,通体透着温润的绿光,表面雕着精细的花鸟纹路。 老农用袖子擦了擦瓶身上的泥巴,心里直打鼓——这玩意儿看着就不像寻常人家用得起的物件。 老农姓李,祖上几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他把这个绿瓶子揣在怀里带回家,趁着夜色躲在灶房里仔细端详。 瓶身雕着凤凰牡丹的图案,瓶口镶着暗金色的边,底部还刻着几个弯弯曲曲的字。 虽说老李认不全那些字,但直觉告诉他这东西来头不小。 那个年月正是破四旧的风头上,老李思来想去,最后把瓶子裹上油布,塞进了自家墙角的腌菜坛子里。 这一藏就是整整十五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胶东半岛时,县城里开始有人收老物件。 老李的儿子在供销社当会计,听说城里有人专门收古董,赶紧回家跟父亲商量。 父子俩趁着赶集的日子,揣着包得严严实实的绿瓶子进了烟台文物商店。 柜台后戴着眼镜的老师傅接过瓶子时,手都哆嗦了,连声招呼店里的老师傅们都过来看。 几个白头发的老先生围着瓶子端详了半天,又是拿放大镜又是量尺寸。 最后文物商店的经理亲自出面,给老李父子倒了茶,这才慢慢道出原委。 原来这翡翠鼻烟壶是慈禧太后用过的御品,后来赏给了当朝大臣王懿荣。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时,王懿荣带着这个御赐的宝贝投了井。 后来王家后人把鼻烟壶当作陪葬品埋进了祖坟,没想到几十年后竟被庄稼人从土里刨了出来。 说起这个王懿荣,那可是晚清响当当的人物,他不仅是国子监祭酒,还是最早发现甲骨文的大学问家。 当年慈禧把鼻烟壶赐给他,是盼着他能帮着守住京城,可那时的清朝早已是朽木难雕,王懿荣最终选择了以死明志。 他儿子带着父亲的遗物回到烟台老家,后来这个鼻烟壶就成了王家的传家宝,直到放进王崇烈的墓穴里。 烟台博物馆的专家闻讯赶来,带着老李父子去看了王家祖坟的遗址,那片山坡上的坟圈子早就被雨水冲得七零八落,残留的墓碑上还能模糊辨认出"王崇烈"几个字。 考古队的人拿着金属探测器在周边扫了几遍,确定再没有其他贵重物件。 老李在地里刨出来的这个鼻烟壶,倒成了王家墓群唯一留存下来的宝贝。 经过专家鉴定,这个翡翠鼻烟壶用的是缅甸老坑玻璃种料子,通体透亮没有杂质,壶身上的浮雕是清宫造办处的手艺,牡丹花瓣薄得能透光,凤凰的羽毛根根分明。 壶底刻着"慈禧皇太后御赐"七个篆体字,边上还有造办处的落款,最绝的是壶盖上的红宝石顶珠,在阳光下能折射出七色光晕,据说是当年粤海关进贡的舶来品。 消息传到北京,故宫的专家专门坐火车来烟台复核,他们在博物馆的库房里忙活了三天,又是拍照又是做拓片,最后出具了鉴定证书。 证书上白纸黑字写着"国家一级文物",还盖着文化部的红章,博物馆的人跟老李说,要是放在拍卖市场上,这个鼻烟壶少说值六千万。 老李听得直咂舌,他种一辈子地也挣不来六百万,更别说六千万了。 不过老李最后还是把宝贝捐给了国家,他说这东西本来就是地里长的,应该归大伙儿所有。 博物馆给老李发了奖状,还奖励了五百块钱。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够买两头大黄牛了。 老李用这笔钱给儿子办了婚事,剩下的买了化肥种子,日子过得比从前宽裕不少。 如今这个鼻烟壶摆在烟台博物馆二楼的展柜里,射灯照着翡翠壶身泛起莹莹绿光,展柜旁边的说明牌上详细写着它的身世,从慈禧赐物到王懿荣殉国,从王家祖坟到农民献宝,每个细节都透着历史的沧桑。 每到周末,总有些戴红领巾的学生围在展柜前,听老师讲晚清那些风云变幻的故事。 要说这个鼻烟壶最传奇的地方,还得数它见证的百年变迁,当年在紫禁城里,它是老佛爷把玩的掌中物;到了王懿荣手中,成了寄托忠义的念想;埋进黄土时,它陪着主人经历战火纷飞;重见天日后,又成了连接古今的时光信物。 现在安安静静躺在博物馆里,倒像是给后来人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烟台博物馆的档案室里存着当年的捐赠记录,泛黄的纸页上还能看清老李按的红手印。 文物保护科的负责人说,像这种流传有序的皇家器物,全国都找不出第二件。 每次做文物巡展,这个鼻烟壶都是重点保护对象,得用特制的保险箱装着,专人专车押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