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4年,一位军嫂怒气冲冲将军官丈夫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军嫂质问丈夫道:“你

1984年,一位军嫂怒气冲冲将军官丈夫告上了法庭,在法庭上,军嫂质问丈夫道:“你堂堂一个战斗英雄,怎么能欺骗我!这么做对得起我们的家人吗?“ 杜海山,1955年出生在北方一个穷村子,父母早逝,靠乡亲接济长大。1972年,他参军入伍,凭着拼命的劲头,从新兵熬成了骨干。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他上了前线。那场仗打得惨烈,他所在的班12个人,最后只剩他活着回来。战斗中,他掩护战友撤退,自己负了伤,还被敌军俘虏。在敌营里,他硬是没吐一个字,后来被我军救回。因为这份硬气,他被评为“战斗英雄”,还提了副连长。可谁也没想到,这个英雄回家后,却让妻子李卫平越过越寒心。 李卫平是农村姑娘,1974年在一次军民活动上认识了杜海山。那时候,他一身军装,讲起部队的事眉飞色舞,她觉得这男人靠谱。1975年,两人结了婚,开始日子还算甜。可没几年,她就发现不对劲。杜海山每个月寄回家的钱就十几块,跟副连长的工资差太远。家里开销全靠她操持,孩子大了花钱更多,她问他钱去哪了,他总是支支吾吾。时间长了,她心里憋屈,村里人还嚼舌根,说她男人是不是在外面花天酒地。她越想越气,终于下定决心要弄明白。 1984年春天,李卫平把杜海山告上了昆明军区法庭。这事儿在军区炸了锅,军人家庭闹离婚本来就少见,更别提告的是个战斗英雄。法庭开审前,军区领导找杜海山谈过话,问他到底怎么回事。他只说了一句:“法庭上我会说清楚。”领导看他态度硬,也没多问。可私底下,战友们都纳闷,杜海山平时省得不行,衣服破了还补着穿,哪像有钱乱花的人? 庭审那天,李卫平站出来控诉。她说,自己嫁给杜海山是看中他的英雄气概,可这些年,他给家里的钱少得可怜,日子过得紧巴巴。她问过无数次,他从不给个明白答复。她怀疑他在外面有别的花销,甚至想过他是不是变了心。军区调查组查了杜海山的账,发现他生活简单得不行,工资却几乎没剩。真相到底是什么,所有人都等着他开口。 杜海山终于在法庭上说了实话。1979年那场仗,他活下来,战友却都没回来。那些战友临死前托他照顾家人,他记在心里。回国后,他把工资分成12份,11份寄给战友的家属,自己留一点糊口。这些年,他寄出去的钱帮了很多人:有的家属拿去治病,有的供孩子读书。他从没跟李卫平说过,不是不信任,而是怕她担心。李卫平听完,眼泪哗哗往下掉,她没想到丈夫背着这么重的担子。 真相大白后,李卫平撤了诉。她觉得自己错怪了杜海山,也明白了他的苦心。庭审结束,战友们都感动得不行,有人说杜海山是真汉子,有人觉得李卫平也不容易。军区后来查实,他寄出去的钱确实都用在了战友家属身上,没一分私用。1985年,他因为这份坚持被评为“全国优秀军人”,事儿还上了纪录片,全国人都知道了。 这之后,李卫平变了。她不再埋怨,开始帮着杜海山联系那些家属,有时还自己掏钱补贴。她还拉着其他军嫂,建了个互助小组,专门帮家里有难处的姐妹。她常说:“军人守国家,我们守他们。”杜海山还是老样子,话不多,但干起活来比谁都实诚。夫妻俩一块儿,把当年的承诺守到了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