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2023年,老人生病独自住院无人照顾,只有儿媳妇到饭点每天送来一桶泡面!儿媳说:

2023年,老人生病独自住院无人照顾,只有儿媳妇到饭点每天送来一桶泡面!儿媳说:“之前我怀孕坐月子,她也是让我吃泡面,说泡面有营养!现在我也让她吃,为什么说我不孝?”网友: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七十多岁的张老太正用颤巍巍的手捧着泡面桶。床头柜上放着几瓶矿泉水和半包抽纸,墙上挂着的电子钟显示着下午五点四十分。

这已经是她住院的第七天,每天到饭点,儿媳妇总会提着保温袋准时出现,从里面掏出泡面桶和一次性筷子。

这事儿被隔壁床家属拍下来传到网上,立马炸开了锅。有人骂儿媳妇不孝,说住院病人需要营养怎么能天天吃泡面。

也有人翻出陈年旧账,说二十年前张老太给坐月子的儿媳妇顿顿泡面,现在这叫现世报。

卫健委2022年发布的《老年人膳食指南》里明明白白写着,病人康复期间需要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可现实里总有人拿老黄历说事。

那时候张老太刚当上婆婆,儿媳妇生完孩子在家坐月子。

当时村里人都说坐月子要吃红糖鸡蛋,可张老太觉着方便面才是好东西。

白面饼子配脱水蔬菜,汤汤水水好消化,关键是不用起灶烧火。

当年县城供销社的售货员老李还记得,九十年代方便面刚进农村时,那可是走亲访友的体面礼。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九十年代农村的灶台都是烧柴火的。碰上阴雨天柴火受潮,做顿饭能折腾两小时。

张老太那辈人经历过饥荒年代,方便面在他们眼里就是省事又顶饿的好东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的数据显示,1995年全国方便面消费量突破100亿包,农村地区消费占比超过六成。

可时代变了,现在年轻人手机点个外卖半小时就能吃上热乎饭。儿媳妇当年坐月子顿顿泡面的怨气,如今全化成了每天准点的泡面配送。

不过仔细看会发现,儿媳妇每次来都带着保温袋,泡面是用热水泡好再装进去的,桶边沿还细心地垫着纸巾防烫手。

病床的升降把手总是调到最合适的位置,吃完的泡面桶从来不过夜,这些细节里藏着说不出口的关心。

中国老龄协会去年发布的报告说,现在城市空巢老人比例超过五成,农村更是达到六成以上。

像张老太这样能天天见着家属的,在住院部都算稀罕事。

护士站的小王护士说,她见过太多老人住院后子女请护工了事,能坚持天天送饭的家属十个指头数得过来。

要说孝顺这回事,民政部前年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里早就写明白了,既要物质供养更要精神慰藉。

可现实生活里,多少子女把赡养费往父母卡里一转就算尽孝,多少父母把关心变成催婚催生的唠叨。就像张老太家这事儿,外人看着是婆媳较劲,内里却是两代人拧巴的关心方式。

病房窗台上的绿萝叶子蔫了几片,儿媳妇第二天就换了盆新的来。张老太嘴上不说,可同病房的人都知道,她每天最盼的就是走廊里响起儿媳妇的脚步声。

要说泡面有没有营养,协和医院的营养科大夫说过,长期吃肯定不行,但短期顶饿没问题。关键是有个人天天惦记着你吃饭,这可比山珍海味来得实在。

现在年轻人总爱说原生家庭的伤,可老一辈人哪懂这些心理学名词。

他们只知道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留给子女,就像张老太当年存着舍不得吃的麦乳精,临期了才舍得拿出来给孙子冲水喝。这种笨拙的好意,往往要等自己老了病了才能体会。

要说这事儿最后怎么收场,听说后来社区调解员来医院做工作,儿媳妇开始带着家里熬的小米粥,泡面变成每周两三回。

张老太偷偷跟病友说,其实她就好那口汤达人酸辣味的汤水,比白粥有滋味。这话传回网上,原先骂人的网友都不吭声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外人哪知道里头酸甜苦辣。

说到底,孝顺这事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国家统计局去年数据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有2.8亿,其中四成患有慢性病。

在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张老太家这样的日常。也许真正的孝顺,就是把当年那碗泡面里的心意挑出来,再用现在的方式还回去。就像儿媳妇保温袋里装着的不只是泡面,还有二十年来婆媳间那些没说明白的惦记。 信息来源: 商广民生新闻|2023年5月3日冤冤相报何时了

评论列表

只影向谁去
只影向谁去 14
2025-05-16 03:49
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有来有往,没什么不妥的地方。别担个婆婆的名头儿媳妇就得伺候你,你又没生她养她,人家没那义务。要是平时拿儿媳妇到女儿待,人家尽尽孝也应该。关键你平时对人家怎么样自己心里没个数吗?[抠鼻][抠鼻]

用户77xxx85 回复 05-16 10:05
当初方便面很贵很奢侈的话,可以理解!

虫子
虫子 5
2025-05-16 11:56
去年的事摆拍女的拘了好几天
绿树萝卜头
绿树萝卜头 3
2025-05-16 11:56
20年前可能方便面属于高档食物。看经济情况。
我把账号忘了1
我把账号忘了1 3
2025-05-16 10:07
没啥可写了?这个摆拍的进看守所住了五天。
奇闻趣事
奇闻趣事 3
2025-05-16 11:04
想吃好的?叫你儿子啊?前三十年看婆,后三十年看媳,一家人,不相互以亲人相待,怎么能真正成为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