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为什么诸葛亮没能实现“隆中对”中所提到的目标? 公元234年,五丈原的军帐内,一

为什么诸葛亮没能实现“隆中对”中所提到的目标? 公元234年,五丈原的军帐内,一代军师诸葛亮卧病在榻,面色苍白却目光依然清澈。他望向远方,仿佛穿越二十余年时光,回到了那个雨后初晴的隆中日子。当年意气风发提出的宏伟蓝图,如今却只完成了一半。诸葛亮轻叹一声,合上了双眼,带着未竟之志离开了人世。 回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出了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面对刘备的拳拳诚心,诸葛亮为其分析天下大势,描绘出一幅宏大的战略蓝图——《隆中对》。 "今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势危矣。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诸葛亮首先分析了曹操与孙权的势力无法轻易撼动。 接着,诸葛亮道出了自己的核心建议:"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也。益州得而后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争天下可矣。" 这一战略构想清晰地指出:先取荆州为立足之地,再图益州建立根基,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等待时机北伐中原。诸葛亮还进一步规划了具体实施方案:"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刘备对此战略构想极为赞赏,立即采纳并着手实施。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间,《隆中对》的前半部分规划稳步推进——刘备先在荆州站稳脚跟,而后又趁刘璋昏庸之际,于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入蜀平定益州,终于在西南建立了坚实根基。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秋天,荆州城外,战鼓声渐歇。威震华夏的关羽刚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连曹操都吓得考虑迁都避其锋芒。正当关羽围攻襄樊、气势如虹之际,一支东吴军队悄然渡过长江,从背后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这支军队的统帅是东吴大将吕蒙,他奉孙权之命,实施了著名的"白衣渡江"计策。吕蒙让士兵换上便服,伪装成商人,出其不意攻占了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被迫撤军,最终在麦城被东吴军队围困,兵败被擒,于临沮章乡遇害。 荆州的丢失,标志着《隆中对》战略的严重受挫。诸葛亮当年设计的两路北伐计划,一路从荆州向宛洛进军,一路从益州出兵秦川,如今荆州失守,蜀汉政权变成了"独腿汉",无法再实现分进合击的战略构想。 为何孙权会在关键时刻背弃盟约,袭取荆州?这正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最大的战略失误——低估了孙权的野心和对荆州的渴望。 其实,早在荆州牧刘表病死时,孙权就已经对荆州虎视眈眈。荆州九郡对东吴而言,并非可有可无的地方,而是关乎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地。若不控制荆州,江东就失去了屏障,无险可守。在东吴的战略规划中,无论是鲁肃的"榻上策",还是甘宁、周瑜的设想,荆州都是必须拿下的地方。 诸葛亮将孙权定位为"可以为援而不可图",这一判断本身并无错误,但他没能预见到孙权对荆州的执着程度会超出预期。在《隆中对》的战略蓝图中,诸葛亮假设孙权会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这一前提最终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 更糟糕的是,刘备听闻关羽被杀、荆州失陷后,悲愤交加,不顾诸葛亮劝阻,执意率军攻打东吴,要为关羽报仇。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刘备大举伐吴,却在夷陵猇亭之战中遭遇惨败,数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这场失败彻底摧毁了蜀汉的元气,刘备也因此郁郁而终,留下临终嘱托:"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失去荆州和夷陵惨败后,蜀汉的战略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诸葛亮虽然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但北伐中原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他五次出师北伐,更多是以攻为守的无奈之举,不仅未能收复中原一寸土地,还消耗了蜀汉本就有限的国力。 造成《隆中对》战略失败的另一个因素是鲁肃之死。作为孙刘联盟的重要桥梁,鲁肃一直力主"联刘抗曹",极力维护双方关系。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鲁肃病逝后,孙权评价其一生功过时说道:"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充分表明了孙权对于与刘备中分荆州十分不满。

评论列表

天乙斗
天乙斗 2
2025-05-16 06:20
蜀国的灭亡,“其始于《隆中对》,千里之遥,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