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撕拉片价格暴涨43倍,年轻人开始为“过期浪漫”买单

在手机摄影追求4K高清的时代,年轻人却愿意花300元拍一张可能过曝、褪色甚至模糊的“废片”——这就是近期风靡全网的撕拉片。这种诞生于20世纪的即时显影胶片,因宝丽来、富士相继停产成为稀缺品。二手市场上,一盒相纸价格从70元飙升至3000元,暴涨28倍,涨幅甚至跑赢黄金。

撕拉片的走红,是饥饿营销与明星效应的完美结合。“拍一张少一张”的仪式感和明星集体下场的“美貌攻击”,让约80%的消费者为追逐同款“氛围感美貌”买单。而显影过程的“开盲盒”体验——从紧张等待到撕拉瞬间的仪式感,再到成片或翻车的分享欲,让撕拉片超越摄影工具,成为年轻人标榜品味的数字社交符号。

然而,这场狂欢背后是过期相纸40%的失效率与商家的溢价游戏。当“缺陷美学”被包装为复古情怀,这种追捧是留存时代温度的生活美学,还是一场被商业逻辑裹挟的集体狂欢?

翻红的“纸片茅台”

在手机相机像素越来越高的今天,你愿意花几百元拍一张实体照片吗?

一拍一撕一拉,摄影师到手300~600块,而你可能得到一张过曝、斑驳、人像模糊的废片,也可能拥有明星同款、复古颗粒感、自带磨皮美颜的限量版人生照片。

这种开盲盒一样的照片,就是近期全网爆火的“撕拉片”。

所谓撕拉片,指的是一种可剥离即时显影的胶片,它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上世纪中期被宝丽来发明,因需手动撕拉相纸显影得名。原理在于,把化学药水放在相纸中,拍摄时药水感光成像印在相纸上,省去冲洗环节,在胶片摄影时代大大提升拍摄效率。

撕拉片的主要生产厂家宝丽来、富士分别于2008年和2016年宣布停产,所以现在市面流通的基本是二手存货,撕拉片变得“拍一张少一张”。

鉴于撕拉片相纸的保质期只有两三年,现在市面流通的最新二手货也早已在2019年过期,而过期时间越久,越容易失效,所以时间越近的价格越高。

拿富士FP-100C彩色撕拉片相纸来说,根据生产日期、批次差异,在二手平台卖到一盒价格从1400元至3300元不等,比茅台还贵,折合一张成本为140~330元。

除相纸外,撕拉片专用的相机价格也翻了好几倍,部分二手相机被炒至万元,就连配套的闪光灯也是绝版,用一次少一次,单次使用成本约25元。

如此看来,到店拍摄几百元的价格是物有所值,这波入手不亏。

春江水暖鸭先知,难怪在几年前,撕拉片相纸就成为摄影圈的一种限量藏品,有人囤积未拆封相纸等待升值,形成类似茅台酒的收藏市场。而从二手交易价格来看,撕拉片相纸的涨幅甚至跑赢黄金。

一盒富士FP-100C彩色撕拉片价格约1400元至3300元不等,若按停产前70元,如今二手3000元计算,身价翻了约43倍。而黄金作为以保值著称的硬通货,2016年以来升值约3倍。

撕拉片的技术没有失传,在富士停产后有不少企业试图重制撕拉片,还有摄影爱好者尝试自制撕拉片相纸,不过价格不便宜,购买渠道也比较有限。为了赶上撕拉片这阵风,精明的商家和聪明网友,还想出了各种平替方案。

为过期浪漫买单

撕拉片的爆火,本质上是一场“饥饿营销”。

与其他摄影器材相比,撕拉片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其“拍一张,少一张”的稀缺性。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海超指出,“人们通常认为稀缺的物品更具价值。‘拍一张少一张’的特性激发了年轻人的占有欲和收藏心理,使他们认为拥有撕拉片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因此愿意为其支付较高的价格。”

撕拉片的主要厂家是宝丽来和富士。目前,两家公司的撕拉片均已停产,市面上售卖的撕拉片相纸均为库存。其中,宝丽来在2008年停产该公司最后一种宝丽来胶片。2014年,富士宣布停产FP-3000B撕拉片相纸,2016年宣布停产FP-100C和FP-100C-silk两款彩色撕拉片相纸。

此外,明星们的“集体营业”,也助推了这波“撕拉风潮”。

鞠婧祎、刘诗诗、虞书欣、古力娜扎、张凌赫、金靖等一众明星拍摄的撕拉片刷屏网络,成为明星们新的美貌营销器,每张撕拉片都成为引发网络热议的视觉焦点。

图数室盘点了今年以来“撕拉片”相关热搜话题,结果发现明星相关热搜占比超五成,达66%,平均每3个相关热搜就有2个与明星有关。明星们通过撕拉片塑造“原生美貌”,清一色的氛围感美照,很容易让年轻人产生“拍同款=获得明星同款颜值”的认知。有摄影店老板表示,约80%~90%的撕拉片顾客都来自线上平台转化。

如今,拍撕拉片已经成为新的社交货币。

从按下快门到撕下相纸的完整过程,被年轻人拆解成一系列可传播的短视频、图文笔记。微博话题#撕拉片#下互动已达45万,小红书#撕拉片浏览超5亿。不管是显影时的紧张等待、成片的复古质感,甚至是曝光失败或褪色废片的“翻车现场”,都被潮流的年轻人记录下来,撕拉片的价值不仅在于成像结果,更在于整个拍摄体验的分享价值。

与此同时,撕拉片还具备了“一拉成像”独特的仪式感和开盲盒般的“上头感”,多种驱动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引爆了这一热潮。二手平台上,撕拉片成交均价已达1800元。

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几百块一张的撕拉片并没有百分百“出片率”。由于相纸对温度、湿度和生产批次的敏感性,成像效果往往带有随机性的偏色、漏光或明显颗粒感,约20%的照片会出现显影失败的情况,过期相纸失效率更是超40%。而这种失败率,则在店家“非全黑或全白现象,拒绝重新拍摄”的条款下,被消费者自己承担。

想还原美貌的人,捧红了多少电子垃圾?

当手机卷起4K拍摄、莱卡镜头时,年轻消费者圈反而掀起了一股追逐老古董的风潮。

模糊、过爆、发灰、有噪点,这些本是拍摄槽点,在年轻人看来却是氛围感利器。模糊正好看不到面部瑕疵,过爆让皮肤变成冷白皮,发灰有噪点不用p图就有Y2K的味道。

除了一直很火的拍立得之外,诺基亚手机、CCD、iPhone6、iPhonexs、一次性胶片机等本来按斤卖的过期电子设备,如今都按“金”卖。

这些古老设备重见春天,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出片文化的盛行。

朋友圈、小红书、微博、抖音,人人皆博主的时代,社交平台上的一个个点赞,增加了大众上传照片、分享经历的欲望。拿一句梗来概括就是“毛坯的人生,精装的朋友圈”。

想要出片,设备就不能差,在小红书,一段时间,就有一种拍照设备被封神。富士、理光、佳能三巨头不同型号的设备轮番火热,前段时间,大疆也凭借pocket3闯进了这条赛道。

设备的卖点也不断更新,防抖、美颜功能、胶片感、高清视频、即拍即传......每个卖点都重击在了出片人的心巴上。

图数室通过查询算数指数发现,在这些设备的内容关联词里,拍摄效果确实占大头。当被苹果手机照出脸歪嘴斜、毛孔粗大、皱纹凸显后,相机们的大光圈柔光镜很好地避免这点,主打还原美貌。

说一千道一万,关键词还是指向了出片。

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孙东亮曾在采访中提到,疫情之前,相机的主力用户是五六十岁的中年人,但疫情之后,年轻人变多了。

日本国际相机图像器材工业协会发布的《Camera&ImagingProductsAssociation2024-2025》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相机出货量全球占比达到23.8%,是美洲之后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质感、仪式感、出片、稀缺、明星同款、潮流,在一轮又一轮相机火爆的背后是无数关键词组成的浪潮。

在年轻人心中,摄影器材本身已经不再重要,他们也不在乎参数、分辨率、画幅、对焦,那是一种满足自身情绪的消费。

但宝丽来撕拉片、CCD、一次性胶片机在二手市场被标上天价时,消费者追逐的“情绪价值”往往沦为资本增值的催化剂,而那些真正留存时代温度的生活美学,反而在过度商业化中逐渐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