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下属问老板王永庆:“捐100万,可以吗?”没想到,王永庆却摇摇头,说了一句:“不行!”随后他缓缓地说:“捐一个亿,现在国家有难,我们要鼎力相助!”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2008年那场汶川大地震让全国人民揪心的时候,有位台湾老人做了一件让人竖起大拇指的事。 王永庆,这个在台湾商界响当当的名字,二话不说掏出一个亿砸进了灾区。 要知道那会儿北京四环房价才万把块一平,这笔钱能买下整条街的楼房。 可这位老爷子眼睛都不眨,直接让财务把钱打到了救灾账户上。 说起王永庆的发家史,简直比电视剧还精彩。 1917年他生在台北县一个穷得叮当响的福建移民家庭,祖上从泉州安溪过来时还算是体面人家,到了他爹这辈就彻底垮了。 十五岁那年,小伙子揣着几个铜板跑到嘉义米店当学徒。 别人当伙计就是混口饭吃,他倒好,白天扛米袋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晚上还蹲在柜台后面扒拉算盘珠子。 两年下来,硬是把米店的生意经摸了个门儿清。 二十岁不到,王永庆就敢自己开米店。 要说这人确实有本事,别人卖米就是等客上门,他偏要踩着自行车挨家挨户送。 碰上老太太拎不动米袋子,他卷起袖子就给扛到灶台边。 靠着这股子实诚劲儿,没几年就成了嘉义城里有名的"米王"。 后来他又捣鼓起碾米厂,从收稻谷到卖白米全包圆儿,生意越做越大。 二战后台湾到处在盖房子,这老兄眼睛毒,立马转行做木材生意。 那会儿砍木头就像捡钱,可好景不长,市场说垮就垮。 别人都急着甩货,他倒好,咬着牙把家底都押在塑料产业上。 1954年跟人凑了五十万美金办塑料厂,刚开始生产出来的PVC料根本没人要,仓库堆得连耗子都没地儿钻。 合伙人急得直跳脚,他却一拍桌子:"接着生产!" 这赌注下得够大,可还真让他赌对了。 产量上去成本下来,塑料制品价格直接砍半,市场哗啦一下就打开了。 到了1978年,他手下的台塑集团年销售额破十亿美金,硬生生挤进世界五百强。 要不说这人眼光毒,当年台湾搞建设的钢筋水泥,后来家家户户用的塑料盆塑料桶,全是他家厂子里出来的。 汶川地震那会儿,老爷子已经九十一了。 听到消息时正在台北喝粥,勺子往碗里一搁就要捐款。 手下人试探着问捐个一百万够意思了吧? 老头儿眼一瞪:"国家遭这么大难,捐个屁一百万!" 最后拍板的那一亿人民币,够在灾区盖二十所小学外加两个卫生院。 这笔钱往灾区一送,连大陆这边当官的都吓一跳。 要知道那会儿两岸关系还僵着呢。 要说这老头儿做善事可不是临时起意。 从2004年开始,他就跟大陆教育部门合计着要建万所小学。 明德小学这个项目,他前前后后砸进去三十个亿。 现在你去福建山沟里转悠,还能看见白墙蓝瓦的明德小学,教室里用的都是台湾运来的节能灯。 四千多所学校啊,光课桌椅就能从北京排到广州。 有个云南山区的老师说过,他们学校建好那天,全村人围着新教室又哭又笑。 孩子们再也不用在漏雨的祠堂里上课了。 最让人唏嘘的是老爷子那个没搞成的"送地计划"。 那年头他不知怎么想的,要在美国买十五万亩地送给大陆。 后来打听才知道,美国法律规定外国人买农地得层层审批。 老爷子气得直拍桌子:"老子给自家孩子送块地还要看洋人脸子!" 虽然这事黄了,可这份心思实在难得。 要知道那十五万亩地要是真买下来,种大豆能供半个省榨油,种玉米够喂百万头猪。 别看老爷子生意做得大,过日子却抠门得要命。 一条毛巾能用三十年,喝咖啡要把奶精盒子涮三遍。 有回在厂里食堂吃饭,掉粒米饭都要捡起来。 可就是这么个抠门老头,给大陆捐款眼都不眨。 台塑的老员工都说,王总办公室的沙发破了洞都不舍得换,给贫困学生买书包却要挑最贵的。 2008年10月,老爷子在美国视察工厂时走了。 去世前一个月还在惦记着明德小学的进度,听说江西有所学校操场没铺塑胶,特意让秘书从台湾找施工队过去。 现在他留下的那些学校,每年秋天开学时,总会有老师给新生讲"台湾王爷爷"的故事。 那些坐在明亮教室里的孩子可能不知道,他们用的课桌、读的课本,都是一个海峡对岸的老人省吃俭用换来的。 要说王永庆这辈子,真是把"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玩明白了。 从嘉义米店小老板到台湾塑料大王,从汶川地震捐款到万所希望小学,这人做的每件事都像他年轻时送米。 实实在在,不玩虚的。 现在台塑集团办公室里还挂着他的手书: "钱要用在能生钱的地方,但生出来的钱要花在更该花的地方。" 这话说得土,可理儿就是这么个理儿。 对此您怎么看呢? 主要信源:(新华社——《汶川地震十五周年纪念特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