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撕开滤镜看世界:我们以为的“高大上”,不过是普通人凑的局以前我总觉得,大公司老板

撕开滤镜看世界:我们以为的“高大上”,不过是普通人凑的局

以前我总觉得,大公司老板个个都是诸葛亮转世,算无遗策;政府部门写政策的人,肯定比高考状元还聪明,算盘珠子一扒拉,国计民生全搞定;新闻联播里的数据,那不得是科学家拿显微镜筛过八百遍的?

直到自己创业、和各行各业的朋友混熟了,才发现:哪有什么神仙打架,都是普通人硬撑着场子。

先说老板。他们确实不傻,但缺点比普通人更扎眼。有的老板抠门到极致,空调开26度能念叨一整天电费;有的决策全靠拍脑袋,今天要搞直播带货,明天又改行卖课,折腾得员工集体失眠。说白了,他们和咱一样,会犯懒、会犯浑,只不过摔的跟头更大,赚的钱更多。

政策呢?更魔幻。有次听发改委的朋友吐槽,他们写文件就是“东拼西凑”——把广东的工业政策抄一段,浙江的农业补贴改几个字,再塞点“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套话。智库单位?说白了就是“资料搬运工”,把专家论文、企业报告攒成册子,最后领导拍板:“差不多得了,赶紧发!”

新闻数据更离谱。有次媒体朋友酒后吐真言:某次经济数据发布前两小时,大领导突然问:“XX省上个月工业产值多少?”秘书赶紧打电话给地方统计局,对方随口报了个数,最后就成了全国新闻。真相是,很多数据就像食堂的菜——看着像荤菜,咬一口全是土豆。

后来我琢磨明白了:社会就是个放大版的菜市场。有人卖菜,有人吆喝,有人缺斤短两,有人偷摸抹零。制度、政策、数据,都是人定的,是人就有私心、有局限、有懒癌。就像公司开会,十个人能扯出二十个方案,最后落地执行的,往往是那个最会“和稀泥”的。

所以现在我看人看事,都抱着“凡人心态”。别人赚大钱,我不眼红——他们当年可能也睡过地下室;别人当大官,我不跪舔——他们批文件时说不定正牙疼呢。这世上没有神,只有敢赌、敢拼、敢认栽的普通人。

落到自己身上,我也悟了几个道理:

1. 别怂,也别飘。别人能做的,你也能做(比如直播带货、摆地摊);你能做的,别人也能抄(比如你写爆款文章,转头就有人洗稿)。先干起来,再慢慢优化。

2. 别信“完美主义”。想拍短视频?先抄个爆款脚本,套上自己的脸再说;想开奶茶店?先找个加盟商,边学边改配方。别等准备好了再出发,你永远准备不好。

3. 别焦虑“认知差”。王健林能说会道,可他当年也是靠倒卖旧家电起家的;马化腾会写代码,但QQ最初是抄的ICQ。关键是你得先挤进那个“局”里,哪怕从端茶倒水开始。

说到底,社会就是一场真人秀。有人演霸道总裁,有人扮知心大姐,但脱下戏服,都是一身汗味、满心焦虑的普通人。与其膜拜台上的演员,不如研究他们怎么抢镜头、怎么拉赞助、怎么把事故演成故事。

最后送你一句话:别把自己当观众,上场演两集再说。摔个跟头不丢人,躺平看戏才真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