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这款辅酶在澳洲是30多年的老品牌了”……直播带货风口下,多个直播电商平台上宣称“海外直邮”“百年品牌”的进口保健品备受追捧。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所谓“进口品牌”或为披着跨境马甲的“假洋货”,通过注册空壳公司、虚构原产国背景、虚标成分含量、夸大医疗功效等连环套路收割消费者,并借助“洋主播”或“定位在海外的主播”进行带货,使得这些“进口”保健品售价翻了几倍。
在直播带货的汹涌浪潮下,各类商品纷纷借助这一新兴销售模式走进千家万户。其中,打着“百年品牌”旗号的进口保健品,凭借“洋身份”和主播们极具煽动性的推介,在直播间里获得了大量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当剥开这层看似光鲜的外衣,却发现部分所谓的“洋品牌”,不过是精心包装的“假洋货”,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欺诈消费者的恶劣行径。
“假洋货”保健品泛滥的首要因素是利益驱使。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下,部分不良商家不惜铤而走险,通过各种非法手段牟取暴利。直播电商平台在监管方面的漏洞也为其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平台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不严格,对直播内容的审查存在疏忽,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这些欺诈行为。部分消费者盲目追捧进口保健品,缺乏对产品的深入了解和辨别能力,也使得“假洋货”有了生存的土壤。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假洋货”的运作模式已形成灰色产业链。商家只需支付8000元,就能为白牌产品配备海外公司资质、海外账户,甚至伪造线下销售证明。原本为了便利跨境贸易的政策,却被不法商家利用,将国内生产的保健品先出口至保税仓,再以“跨境商品”名义回流销售,顺利“洗白”身份,摇身变成了“洋品牌”。这些猫腻是普通消费者难以察觉的,需要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加强跨境贸易和保税仓的管理。
为斩断“假洋货”保健品产业链,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保健品市场监管,对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提高违法成本。直播电商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完善商家入驻审核机制,对跨境商品的真实来源、成分标注进行严格核查,加强对直播内容的实时监控,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理性看待进口保健品,购买前仔细查阅产品信息,多了解相关知识,不盲目跟风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