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2010年,年仅10岁的刘尚瑾在上海一家中医馆内坐诊,现场挤满了人,刘尚瑾是老中

2010年,年仅10岁的刘尚瑾在上海一家中医馆内坐诊,现场挤满了人,刘尚瑾是老中医杨志勋的学徒,自小就对中医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如今不仅精通各种中医知识,更是能给病人配出确切有效的药方。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0年6月3日的一个上午,上海一家中医馆里人挤人,诊室门口排着长队,有人从外地专程赶来,有的是附近居民,大家都只为看一个医生。   这个医生不是大家熟悉的老中医,而是一位年仅10岁的孩子,他穿着白色的短袖医袍,端坐案前,神情专注,旁边放着一本厚厚的病例记录簿,他叫刘尚瑾,是杨志勋教授的徒弟。   刘尚瑾从小身体不好,经常感冒发烧,医院跑了不少,也吃了不少药,但总是反复,家里人心里很着急。   六岁那年,有人介绍他们去看杨志勋教授,那次把脉之后,开了几剂汤药,刘尚瑾的病很快好了,自那以后,他对中医特别感兴趣,家里人也觉得中医确实有效,就开始鼓励他学习。   在家里,他经常翻看《本草纲目》,每页上都夹着用铅笔写的小纸条,是他记的药材性味和用途,他记忆力很好,一些难记的药材属性也能很快背下来。   除了读书,他还自己画经络图,用彩色笔标记出不同穴位,他的父母起初只是觉得孩子有兴趣,就当作一种学习,后来杨志勋看到他学得认真,决定收他为徒。   拜师后,刘尚瑾开始跟着杨志勋系统学习,他不仅听课,还经常去诊所跟诊,他还学会了通过手指触感分辨脉象,有一次,杨教授为了训练他的敏感度,让他回家练习摸吉他弦来感知不同的节奏变化。   他在家练习得很用心,把琴弦都摸断了,手上起了茧,他也没停下,每天放学回家吃完饭就坐在书桌前练习,有时练到深夜。   一开始他只是坐在诊桌旁看着老师问诊,偶尔做些记录,后来,老师让他给一些常见病人把脉,比如感冒、肠胃不适等,他会先观察病人的舌头,再搭脉,然后写下自己的判断,老师再进行核实。   慢慢地,他开始能准确说出病因,也能根据病情调整方子,有一次,他为一个老邻居诊断出是脾胃虚寒,对症下药后,病人几天后就说症状减轻了。   在接诊过程中,他说话不多,但手法稳,动作利索,病人对他年纪小感到惊讶,但多数人发现他的诊断都对得上病情,就逐渐信任他,时间一长,他在周边小有名气,很多人都来找这个小医生看病。   那年夏天,他受邀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中华医药》节目,他在现场展示了自己的把脉和诊断过程。   节目播出后,引发了很多关注,观众对这个10岁少年印象深刻,不只是因为年纪小,更是因为他展现出的中医知识和沉稳的态度。   虽然名声起来了,但他还是照常学习,不肯懈怠,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读书,晚上十点后才睡觉。   他还开始使用一些电子设备来记录脉象变化,用这些数据做分析辅助,他说这不是替代传统,而是帮助更准确地掌握病情,他把诊断记录分门别类地整理在电脑里,方便随时查阅。   现在的他,已不是那个经常生病的孩子,他精通各种药材,熟悉经典医书,能独立接诊,也能对复杂病症提出方案。   他对中医有一份特别的感情,觉得这不仅仅是医术,更是一种文化,他的目标不是做一个有名的人,而是能像老师那样,安静地坐在诊桌后面,真正帮人解决问题。   对刘尚瑾来说,中医是一条要走一辈子的路,他还在学习,还在积累经验,他知道自己要走得远,就必须踏实走好每一步。   诊室的案头摆着老师题写的“厚德济世”四字,他每天抬头都能看到,他说,这四个字,会一直提醒他该怎么当一个真正的医生。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央视网——[中华医药]健康故事:刘尚谨 我是小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