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俄罗斯现在微妙的处境,给中国敲响警钟。这次来参加俄罗斯红场阅兵共13个国家的军队

俄罗斯现在微妙的处境,给中国敲响警钟。这次来参加俄罗斯红场阅兵共13个国家的军队,但这里只有中国算得上是个大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在2025年5月9日的莫斯科红场,俄罗斯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胜利日阅兵式,以纪念苏联在二战中的胜利。 不同于往年的是,中国成了唯一出席的世界级大国,中国的国旗护卫队庄严踏入红场。这次阅兵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部队参与,29国代表受邀出席,但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在国际舞台上的地缘影响力相对有限。 作为当前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出席无疑提升了此次活动的国际关注度,也为俄罗斯在被西方大规模孤立的情境中,提供了宝贵的外交支撑。 这次活动最大的焦点,不仅是红场上的军事列队和武器展示,更是围绕“谁在场、谁缺席”所折射出的地缘政治博弈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几乎全部缺席,不但没有派出国家元首或政府高层,就连象征性的外交代表也未出现。 西方舆论称之为“外交抵制”,其根本原因在于持续升级的俄乌冲突,以及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孤立俄罗斯,来达到政治目的的战略安排。而俄罗斯方面则干脆不邀请欧美国家,明确强调此次阅兵“只对友好国家开放”,这等于主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划定了一条清晰的“意识形态与利益联盟”分界线。 在这种几近“二元对立”的全球格局中,中国的出场显得极为微妙而关键。中国既没有因应西方的孤立策略而回避出席,也没有在乌克兰战争问题上表现出明确偏向,而是以一种高度独立、灵活自持的方式出现在红场中央。这种姿态既为俄罗斯提供了外交舞台的支撑,也让中国在维护自身战略利益的同时,不失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平衡与节制。 中俄关系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显著升温,从最初的能源合作、贸易增长,到后来的高科技协同、军事互动,再到国际组织中的外交协作,两国已在多个关键领域建立起稳固的互信机制。 尤其是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双方在多个地区冲突,与国际事务议题上的立场趋于一致,展现出联合抵御西方压力的战略态势。此次阅兵中,中国的出现正是这种战略默契的具体体现,也为俄方提供了难得的国际政治支点。 与中国形成对比的是,美国近年来在多个全球问题上,采取了全面施压的策略:对华打响贸易战与科技战,对俄实施严厉制裁,对中东地区频繁介入,对亚太地区实施军事包围。从表面上看,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实际上,这种多线作战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全球影响力。 一些传统盟友开始表现出外交上的独立意图,如沙特与伊朗的和解在中国斡旋下达成,欧洲也在能源与防务政策上逐步向“去美国化”靠拢。即便是北约内部,也日益暴露出分歧与战略疲劳。 这一切都在说明,一个新的世界格局正在酝酿与成型中。在这个格局中,西方主导的单极世界正在逐步向多极化转变,而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正试图在这一转型期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中国此次高调出席红场阅兵,不仅是一次对俄方“雪中送炭”的外交操作,更是一种对外展示战略自信与国际担当的姿态。它表明中国不是简单的经济参与者,更是在全球博弈中有能力影响趋势、塑造格局的主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