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我国商务部干部找到“东方糖王”郭鹤年,请他帮忙以最低的价格购入30万吨白糖,郭鹤年当即就答应了这一求助,通过声东击西、暗度陈仓等手段,他不仅成功帮我国买到30万吨白糖,甚至还为我国再赚500万美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郭鹤年的父亲郭钦鉴是马来西亚早期的华人企业家,靠着多年打拼,在柔佛建立起米和面粉的生意,成为当地有名的富商,郭鹤年排行老三,自幼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性格坚毅。 完成学业后,他没有依赖家族现有的资源,而是拿着父亲给的三万元,前往新加坡开启自己的商业尝试。 他最初从事的是与家庭背景相关的米糖贸易,但在一次去英国出差的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了期货市场,这种新型的交易方式令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回到东南亚后,他开始转向糖业投资,彼时马来西亚糖业尚处于初期阶段,仅有一家炼糖厂,而市场对白糖的需求逐年增长。 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便投资建立自己的糖厂,还大量购置土地发展甘蔗种植,他采用了更高效的生产设备和技术,逐步建立起从原料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通过持续扩张,他在东南亚糖业市场站稳了脚跟,在国际糖市波动前准确把握时机,通过期货交易及现货储备,把控了全球约五分之一的糖交易量,被媒体称为“亚洲糖王”。 1973年,中国面临白糖紧缺的局面,由于财政外汇紧张,中国无法直接在国际市场大量采购,否则容易造成糖价大幅上涨,进而加重国家负担。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商务部的干部秘密联系了郭鹤年,希望他能出手相助,完成30万吨白糖的采购任务,郭鹤年没有推辞,立即决定亲自操作这项任务。 他表面上出现在日内瓦国际糖业会议,引起外界的注意,把注意力引向欧美市场,他派助手奔赴巴西等白糖出口大国,在当地秘密寻找供应商,签订采购协议。 他指示下属分批操作,避免一次性交易引发市场异常波动,整个过程中,他非常谨慎,确保消息不被泄露,同时利用在糖业积累的商业关系快速推进采购谈判。 在会议期间,他得知有“日本买家”也出现在巴西糖市,引起他的高度警觉,他加快节奏,指示团队尽快签订合同,锁定货源,三天后,巴西方面正式签署合约,确保了30万吨白糖的供货。 这时国际市场开始传出中国或有大量采购的传言,糖价开始上涨,但郭鹤年的操作已经完成。 为了防止中国承担更高成本,他将糖以最低价格卖给中国,并利用期货交易赚取了500万美元外汇,这笔钱全部交由中国银行伦敦分行接收,用于支持国家建设。 郭鹤年没有从中谋取私利,也没有将这次机会用于自己企业获利,在外界看来这是一次商业奇迹,但对他而言,这更是一种责任,他出生在马来西亚,但从未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 他始终认为,国家需要帮助时,自己有能力就必须站出来,在帮助中国完成糖业采购后,他逐步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他在酒店、房地产等多个领域投入大量资金,推动了多个项目的落地。 在那段特殊的年代,500万美元的外汇对中国意义重大,不仅缓解了白糖紧缺问题,也稳定了物价,郭鹤年并未因此高调宣传自己,直到多年后相关信息才为公众所知。 他一直低调行事,不求回报,把帮助祖国当作应尽之责,他常说自己的心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属于马来西亚,另一部分永远属于中国。 这次低调而精准的援助行动,让外界重新认识这位商人的胸怀,他用行动说明,真正的企业家不仅在市场中博弈取胜,更要在民族需要时挺身而出,郭鹤年的一生,是一段用智慧成就事业、用担当诠释家国情怀的历史。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工网——马来西亚侨领郭鹤年:“一瓣爱马来西亚,一瓣爱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