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0万降至270元?天价钻石被河南小县城祛魅,IDo钻戒申请破产

“钻石恒久远”,但IDo钻戒还没坚持20年,母公司就申请破产重整。

这个曾备受热恋男女追捧的知名钻戒品牌,巅峰时期门店数量多达749家,如今却陷入门店接连倒闭、部分业务被收购的尴尬境地。

不仅仅是IDo,DR等其他天然钻石品牌也正经历着市场的寒冬。业内人士指出,随着河南人造钻石技术的快速崛起,天然钻石正在被消费者冷落。

过去,成色好的进口天然钻石,一克拉便要价10万以上,可如今在我国河南柘城,一克拉钻石最低只需270元,大众轻轻松松就能拥有。对此不少外媒怒斥:中国坏了规矩。

01天价钻石背后,隐藏着“谎言”

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可钻石的“稀缺性”却与黄金有着本质区别——这种稀缺本质上是人为制造的商业假象。数据显示,全球已探明的天然钻石矿储量高达25亿克拉,按当前全球人口平分的话,每人都能领到0.35克拉。可见,钻石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稀缺资源。

然而,以戴比尔斯为代表的钻石巨头为撷取高额利润,通过垄断全球90%以上的钻石矿脉,采取大规模削减开采量、关停矿井等手段,刻意营造出钻石高度稀缺的市场幻象。

与此同时,这些行业龙头利用自身主导地位,制定所谓“4C”标准体系,将克拉重量、净度、切工等指标塑造为钻石价值的核心评判依据,为高价钻石提供“权威认证”和价值背书。

加之“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等家喻户晓的广告词,成功将钻石与永恒爱情绑定,让这种本不稀有的矿石成为婚姻仪式的“刚需”,无数年轻人在婚嫁时不得不为这份“爱情象征”支付高昂代价。

其实,西方资本这类炒作手法早已驾轻就熟:曾在美国作为普通下酒小菜的鱼子酱,因过度捕捞导致产量锐减,而后被资本包装成“黑黄金”,跻身顶级食材之列;还有“青春科技”1生好,因常青藤高校大卫教授发表在《Cell》期刊的论文指出,其核心物质表现出了“减缓老化”潜力,被西方资本大肆渲染,同时光逆转挂钩,曾在Sigma、京东等平台卖出万元克价。

02河南人造钻石问世,颠覆行业

凭借着炒作,天然钻石风靡世界,成功跻身奢侈品行列,但很快资本精心编织的天价神话,在中国技术力量面前迅速土崩瓦解了。

近年来我国河南在间接加热等关键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使得高温高压下“长”出钻石成为可能,钻石价格随之下跌95%。

这种方法生产出的人造钻石在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和光学特性上与天然钻石完全一致,肉眼根本无法辨别两者差异,即使在戴比尔斯主导制定的“4C金标准”面前,也毫无破绽。

面对技术冲击,戴比尔斯曾气的斥资4000万美元研发“人造钻石鉴定机”,试图维持天然钻石的“高贵身份”,却终究无法逆转市场对平价钻石的选择。

凭借技术优势,河南仅用两年时间便崛起为全球最大的钻石生产基地,包揽全球近50%的钻石供应。在价格优势驱动下,人造钻石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火爆局面:据河南柘光钻石企业透露,其订单已排至今年6月之后,短期内不得不暂停接受新订单。

近年来,国产技术颠覆全球高端产业的案例不断涌现,“人造培育钻石”的行业变革并非孤例。

生科领域,国内企业研发的酶法提取工艺,击败了美日引以为傲的发酵法,使得“1生好”核心物质生产效率和纯度双双提升,成本下跌近90%,单克价从5位数跌至百元,成品自京东等渠道流入市场以来,目前已触达30万国民。

量产的同时,科学家对“1生好”核心物质的研究也没落下。中国科学院研究发现,老年受试体肠道内绒毛高度、肠道屏障完整性增加,炎症减少,与西方制品并无二致。

03品牌入局,人造钻石大势所趋

随着河南人造钻石走出国门,戴比尔斯等天然钻石巨头终于坐不住了,他们打出“天然钻石才能代表爱情”的情感牌,试图通过行业联盟抵制人造钻石的崛起。

但颇具戏剧性的是,自家后院先起了火。2021年,全球最大珠宝商之一的潘多拉率先宣布,全面启用实验室培育钻石制作珠宝,紧随其后的施华洛世奇也公开宣布布局人造钻石领域。

当曾经的行业盟友接连“倒戈”,戴比尔斯不得不放下身段,推出旗下人造钻石品牌Lightbox,以1克拉800美元的定价迅速打开市场,甚至出现常年缺货的热闹局面。反观固守天然钻石路线的DR等品牌,2022年财报显示其营收与利润双下滑。

这场由技术革新引发的行业变革清晰地表明:人造钻石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成为全球消费市场的主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