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维塔 12 的「风阻系数罗生门」把工程圈的小众话题炸成了全网热搜。
0.21Cd 和 0.28Cd 的悬殊差距,让吃瓜群众直呼「风里也有套路?」
今天来聊一聊:风阻系数到底难在哪?车企如何「吹」出低风阻?未来趋势会卷成啥样?
1、 降低风阻系数,难如「吹毛求疵」?
风阻每降 0.01Cd,续航能涨 15-20km,但设计师得在低风阻、下压力、空间、成本之间「走钢丝」。比如溜背造型虽降阻却压缩后排空间,而车尾太溜可能让车高速发飘。
这里有个测试玄学:不同风洞结果差 0.01Cd,车企如果用「作弊三件套」(降悬架、封格栅、贴胶带),数据立马「美颜」,但量产车根本用不上 。
2、风阻系数怎么测?车企如何「偷风」?
风洞测试每小时烧 3 万,吹一天够买辆 Model 3。主流风速 120km/h,但有人偷偷提到 160km/h 蹭 0.005Cd 优化。
电子后视镜(降 0.01Cd)、低风阻轮毂(降 0.01Cd)、底盘全包(防乱流)是常规操作。
用算法建模,连车灯曲率、格栅翅片角度都算到极致,甚至用「可变表面」黑科技主动导流。
3、未来趋势:卷风阻不如卷体验?
车企狂秀 0.19xCd,但消费者感知不到 0.01 差异,反而更关心续航实不实、空间挤不挤。行业急需统一测试标准,标明工况(比如风速、配置),拒绝「实验室特供车」。
低风阻≠无脑流线,平衡安全、舒适才是王道。比如比亚迪汉 EV 用隐藏门把+水滴后视镜,颜值与功能兼得 。
材料革命:麦格纳「可变表面」技术能降 10% 风阻,未来或成新战场 。
风阻系数是车企的「面子工程」,更是技术的「里子竞赛」。但如果只卷数字而忽略真实体验,再低的风阻也吹不动用户口碑。
毕竟,车是拿来开的,不是拿来「吹」的。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