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排长被13名美军包围,美军见他十分瘦弱还咳血,顿时心生轻蔑。谁料想,他竟快如闪电,顷刻间刺死了6名美军! 1951年5月第二天黄昏时分,夕阳斜照在357高地的焦土上,硝烟味还在空气中弥漫。郝志新趴在一处弹坑边缘,透过望远镜观察着美军的新动向。这已经是他连续作战的第三天,整个人瘦得像根麻秆,脸色蜡黄,嘴角还挂着一丝血痕——那是昨天被炮弹震得吐的血,到现在还没完全止住。 他必须搞清楚美军下一波进攻的路线。刚才在战壕里,副班长李建国发现敌人在高地东侧集结,但具体有多少人、准备从哪个方向冲,光靠远距离观察根本看不清。郝志新知道,明天就是最后一天,如果不能准确预判敌人的进攻路线,他精心布置的雷区可能就白费了。 月亮刚刚升起,郝志新贴着地面小心翼翼地爬向敌军阵地。他的身体确实很虚弱,这几天吃的只有炒面,喝的是带着硝烟味的雨水,加上连续高强度作战,整个人瘦得脱了形。但他的眼神依然锐利,多年的战斗经验告诉他,越是在这种时候,越不能掉以轻心。 距离美军前沿阵地还有不到50米时,意外发生了。一队巡逻的美军正好从侧面走过来,双方在一个小土包后面撞了个正着。郝志新的心脏剧烈跳动起来,他迅速数了数:十三个美军,全副武装,其中两个还扛着机枪。 "Stop!Stop!"美军士兵立刻举枪瞄准,但看清楚面前这个志愿军的模样后,他们的表情开始变化。只见这个中国军人瘦得像个病鬼,脸色惨白,嘴角还挂着血迹,手里连枪都没拿稳,看起来随时要倒下的样子。 一个美军军官走上前来,用不太标准的中文说:"你,投降,不杀。"其他美军士兵看着郝志新病恹恹的样子,开始相视而笑,有的甚至放松了警戒,认为这就是个快要病死的中国兵,构不成什么威胁。 郝志新顺着他们的意思,故意咳嗽了几声,嘴角的血迹更明显了。他佯装害怕地往后退了几步,实际上是在观察这些美军的武器配置和站位。13个人呈半圆形围住他,左侧三个人,其中一个扛机枪;右侧四个人,有个背着火焰喷射器;正前方六个人,包括那个会说中文的军官。 就在美军彻底放松警惕的那一瞬间,郝志新心里暗暗计算着距离——左边机枪手三米,右边火焰喷射器四米,正前方的军官两米半。这些年的战斗经验已经让他形成了本能反应,危险时刻反而让他的头脑异常清醒。 说时迟那时快,郝志新突然从怀中掏出一颗手榴弹,右手迅速拉开保险销。这个动作把最近的几个美军吓了一跳,但他们以为这个病恹恹的中国兵只是想吓唬人,毕竟看起来连站都站不稳的样子。 错了,大错特错。 郝志新的身体猛地前扑,目标直指那个扛机枪的美军士兵。这个决定绝不是随意的——他刚才观察时就发现,这挺机枪是威胁最大的武器,必须先解决掉。在山东老家时,他父亲就教过他,打猎时要先打最危险的那只狼,其他的自然就乱了阵脚。 刺刀精准地刺入机枪手的胸膛,那个美军连惨叫都没发出就倒在了地上。郝志新没有停顿,一个转身,刺刀又扎向右侧那个背火焰喷射器的士兵。动作连贯得像是练了千百遍一样,实际上这确实是他多年实战磨练出来的技能。 在朝鲜战场之前,他跟着八路军打了八年鬼子,什么场面没见过。1943年在太行山,他曾经一个人摸进鬼子的岗哨,用的就是这套近身格斗技术。那一夜,他连续干掉了五个鬼子哨兵,为大部队夜袭扫清了障碍。 第三刀、第四刀、第五刀、第六刀,每一刀都快准狠,瞄准的都是要害部位。郝志新的动作快如闪电,美军根本没想到这个看起来随时要倒下的中国军人,竟然有如此凶猛的身手。 剩下的七个美军这时才反应过来,手忙脚乱地端起枪要射击。但郝志新早有准备,他在刺倒第六个敌人的同时,身体已经滚向了旁边的一个弹坑。 "开火!开火!"美军士兵慌乱地朝弹坑方向扫射,子弹在黑夜中划出一道道火线。但郝志新已经消失在夜幕中,他利用对地形的熟悉,贴着地面快速爬行,朝志愿军阵地的方向撤退。 这场遭遇战的成功绝不是偶然。三天前刚到357高地时,郝志新就仔细勘察过周围的每一寸土地。他知道哪里有弹坑可以隐蔽,哪里有岩石可以掩护,哪条路线撤退最快。更重要的是,他从不小看任何敌人,哪怕在最虚弱的时候,也保持着战士的警觉性。 身后传来美军军官愤怒的咒骂声和同伴倒下时的惨叫,但郝志新心里很清楚,这次侦察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从刚才的交火中,他摸清了美军在这个方向的兵力配置,明天的雷区布置可以更有针对性。 回到自己的阵地后,副班长李建国看到郝志新安全回来,悬着的心总算放下了。"排长,怎么样?" 郝志新擦了擦刺刀上的血迹,从怀里掏出那个小本子,在月光下快速记录着:"东侧确实有一个排的兵力,还有重机枪和火焰喷射器。明天他们肯定会从这里发起进攻。" 他停顿了一下,想起刚才那些轻视他的美军面孔,嘴角露出一丝冷笑:"这些洋鬼子,总以为中国人好欺负。他们忘了,狼再老,牙齿还是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