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0年,赞比亚向我国购买12架歼6,在支付尾款时赞方竟声称:合同被烧毁拒付尾

1980年,赞比亚向我国购买12架歼6,在支付尾款时赞方竟声称:合同被烧毁拒付尾款,然而我国却因祸得福。 198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在赞比亚国防部办公室肆虐,浓烟过后,一叠关键文件化为灰烬。这些被烧毁的文件中,恰好包含了与中国签订的12架歼6战斗机购买合同。火灾过后不久,赞比亚政府便向中国表态:"合同文件已经被烧毁,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合同金额,因此暂停向中国支付尾款。" 这一消息传到北京,让中国外交官们颇感棘手。回溯到1980年,赞比亚已经拖欠中国800万美元的尾款达一年之久。当年中国交付的12架歼6战斗机,按照合同约定总价值950万美元,赞比亚仅支付了150万美元的定金,却迟迟不肯结清余款。 "800万美元对于当时经济萧条的中国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位参与此事的外交官回忆道。1979年,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国家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外汇极为珍贵。这笔款项如果能够收回,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将有实质性帮助。 追溯到这笔交易的起点,1979年赞比亚决定加强空中军事实力。在国际大国中层层筛选后,赞比亚最终选择了中国的歼6战斗机。当时歼6战斗机是中国的王牌战机,性能优良,战果辉煌。接到订单后,中国本以为赞比亚会一次性购买几十架,没想到对方只要了12架。考虑到两国友好关系,中国给予了优惠价格,并同意先收取150万美元定金,待战机交付后再结清全款。 中国一直信守承诺,12架战机如期交付赞比亚。然而赞比亚收货后态度却发生了转变,面对中国催款,赞比亚要么沉默,要么敷衍。即便中国表示可以分期付款,赞比亚也只是口头答应而无实际行动。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中国派遣了检修人员前往赞比亚维护这批战机。这些检修人员选择与当地工人同吃同住,深入了解当地实际情况,这才发现了赞比亚拖欠货款的真相:赞比亚不是不愿意付钱,而是真的付不起。 赞比亚当时经济极度萧条,不仅国内百废待兴,更欠着西方国家的巨额高息贷款。西方债主的催债压力迫使赞比亚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偿还西方债务,对中国的欠款只能被迫推后。在西方大国强硬的催债下,赞比亚财力已经捉襟见肘,哪里还有余钱来还中国? 面对赞比亚"合同被烧毁"的说辞,中国政府没有采取强硬态度。1985年那场火灾后,中国外交部向赞比亚表示:"中国愿意倾听赞比亚的困难,并帮助赞比亚渡过难关。至于合同原件被烧毁的问题,中国可以提供保存的副本。"这一回应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 中国随后提出了更为灵活的还款方案:赞比亚可以根据本国财政状况进行还款,即使每年只还20万美元,中国也能接受。这一做法与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国家发放的高息贷款要求赞比亚每年支付数千万美元利息,几乎掏空了这个非洲国家的国库。 然而,中国的援助并不止于此。中国领导人深知,要真正解决债务问题,必须帮助赞比亚发展经济。于是,中国决定援助赞比亚建立穆隆古希纺织厂,提供了一千多万英镑的无息贷款。中国还向赞比亚派遣了大批纺织行业的技术人才,指导当地工作人员学习专业技术。 经过三年的建设,穆隆古希纺织厂在1980年代中期正式建成,成为当时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最大的纺织厂。该厂充分利用赞比亚本地优质棉花资源,生产出的纺织品引来了各国的采购订单。这一项目极大地促进了赞比亚的经济发展,为其积累了宝贵的外汇储备。 事实上,中国对赞比亚的支持由来已久。早在1967年,中国与赞比亚签订了9.8亿美元的无息贷款协议,帮助其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当时中国还派出了大量技术人员负责铁路施工,这条铁路于1977年顺利竣工,极大改善了赞比亚的交通状况。正是这些援助铺垫了两国间的深厚友谊,也是赞比亚后来向中国购买歼6战斗机的重要原因。 随着穆隆古希纺织厂的成功运营,赞比亚经济状况开始好转。此时,中国与赞比亚再次谈及欠款问题,赞比亚表示将分期付款,尽快还清。这一次,赞比亚信守承诺,每年按时偿还部分欠款,到90年代末期,这笔800万美元的债务终于全部清偿。 债务还清后,中赞关系迎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1992年,赞比亚空军开始采用中国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运-12运输机。随后,赞比亚陆续从中国引进各类飞机,两国前后签订了多项军用飞机转让协议,总金额高达2亿美元。 当看到中国的发展日益壮大时,一些西方国家开始眼红。然而赞比亚却在国际场合公开赞扬中国飞机的优良性能,这种"买家秀"式的推广引起了其他小国家的关注,为中国赢得了更多国际订单。 两国关系的深化不仅限于经济和军事领域。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期间,中国向赞比亚援助了新冠疫苗,赞比亚政府专门举行隆重的交接仪式,表示中国的疫苗"如同雪中送炭"。从最初的800万美元债务风波,到如今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中赞关系已经成为中国与非洲国家友好合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