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近30年历史的连锁商超品牌人人乐或将迎来资本市场终章。近日,公司公告称收到深交所下发的《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因公司2024年度经审计的期末净资产为-4.04亿元,且2024年财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根据相关规定,深交所拟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人人乐方面称,根据相关规定,如深交所最终决定公司股票终止上市,公司股票将转入全国股转公司代为管理的退市板块挂牌转让。对于退市之后的发展之路,《中国经营报》记者向其发送采访函,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在多位业内专家看来,当前行业已进入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爆款单品驱动增长、消费认知快速迭代的多元化竞争时代,人人乐以传统大卖场模式为主的转型已迫在眉睫。传统大卖场的转型需直面“成本高、商品力薄弱、组织僵化”等三重挑战,唯有打破惯性、深度重构“人货场”逻辑,才可能在存量竞争中寻得生机。
业绩失速
公开资料显示,人人乐成立于1996年,在创始人何金明的带领下,人人乐以“低价、优质、服务”为经营理念,迅速在深圳零售市场崭露头角。彼时正是传统超市大卖场高速发展时期,人人乐靠着货品全、全面低价的策略,赢得一席之地。2003年走出广东大本营,进入成都、天津等市场区域。
2010年1月,人人乐登陆资本市场。上市首日,总市值达130亿元,当年,其全国门店规模突破百家,营收规模首破百亿元。
不过,人人乐的业绩未能保持增长态势。2012年,人人乐首次出现亏损。2014年、2015年分别亏损4.61亿元和4.75亿元,2016年首次被警示退市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人人乐的保壳策略并非依赖主营业务改善,而是长期通过变卖资产、股权转让等方式来实现。2016年9月,人人乐通过以4.36亿元出售长沙天骄福邸物业实现扭亏并成功“脱帽”,2019年再次“披星戴帽”后,西安曲江文投入主后,又先后通过关联交易,出售西安、天津的资产为其“输血”得以保壳。2023年,人人乐第三次“披星戴帽”,被深交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和其他风险警示。
随着2024年业绩披露,人人乐未能成功扭亏。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其营收约14.30亿元,同比下降49.86%;归母净利润为-0.17亿元,同比增长96.52%;总资产为19.16亿元,同比下降50.94%;净资产约为-4.04亿元。由此被深交所下发《终止上市事先告知书》。
事实上,为保住上市资格,去年人人乐通过挂牌转让14家子(孙)公司100%股权及相应债权,不过,这笔交易并不顺利。据公告,一是部分子公司股权转让不满足收益确认条件;二是其中13家子公司1.11亿元代垫款存在无法收回风险,已全额计提坏账准备,直接导致业绩“变脸”。
在经营遇困的同时,人人乐高层也变数不断。2019年西安曲江文投入主后,公司治理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6年内3次更换董事长,战略方向频繁摇摆。2025年3月,上任仅一年半、主导旗下10多家子(孙)公司出售的董事长侯延奎突然以健康为由请辞,卸去所有职务。此外,2024年下半年,人人乐独立董事王凡,董事、副总裁郭耀鹏也相继辞职。
目前,人人乐股票已停牌。Wind数据显示,停牌前公司股价连续多日跌停,年内已跌超40%,总市值为16.24亿元,与市值高位时相比,如今已蒸发超八成。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人人乐的退市并不意外,而其多年来业绩低迷是多种因素共同构成的,除了公司治理能力、高层变动等主观因素外,最主要是受到电商、新兴业态的外部冲击。
连锁经营专家李维华表示,从外部竞争因素来看,电商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大卖场形成显著冲击,其凭借价格优势、配送服务便捷性及品类丰富度,在诸多品类销售上替代了传统商超。
“同时,便利店的社区化布局、仓储会员店、折扣店、严选模式等新兴业态崛起,进一步分流了大卖场客流。传统大卖场虽以‘品类齐全’为特征,但普遍存在品类繁多却缺乏精挑细选的问题,又因采购规模有限、房租成本高、人员冗余、货损率高等因素导致综合成本居高不下,最终推高商品定价,削弱价格竞争力。”李维华补充道。
转型之困
人人乐的退市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命运转折,更是整个传统商超行业困境的缩影。在消费需求迭代加速、电商浪潮持续冲击的当下,传统商超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财报显示,人人乐去年亏损0.17亿元,关闭门店45家,目前仅余32家实体门店。高鑫零售2024年亏损16.68亿元,关闭20家大卖场;永辉超市亏损14.65亿元,闭店超200家;联华超市亏损3.59亿元,关闭400余家门店。
业内认为,传统商超此前过度依赖“通道费”模式,即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陈列费等,导致在后期竞争中,自身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变弱。
连锁产业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指出:“传统大卖场强调‘一站式购齐’,以丰富品类满足家庭日常生活需求。但电商崛起后,其在商品品类丰富度、交易时间灵活性、价格竞争力及配送服务便捷性等方面对传统大卖场形成颠覆性冲击,导致后者原有的渠道优势逐渐消解。此外,大卖场业态长期处于市场发展红利期,依赖KA(关键客户)模式运营,造成商品同质化严重。该模式下,货架更多呈现供应商主推商品,而非消费者真实需求的商品,商品吸引力与竞争力不足,进一步导致消费者‘用脚投票’,加速大卖场业绩下滑。”
事实上,人人乐此前也试图通过多元化业态布局来寻求突破,一方面推动新型大卖场Lesupermarket、精品超市Lesuper、社区生活超市Lelife、社区生鲜超市Lefresh、百货及购物中心等多业态发展;另一方面发力线上渠道,建设人人乐园移动商城、人人乐购电子商务平台等。
不过,从财报来看,无论是多业态布局还是线上化转型都未见成效。2024年,人人乐大卖场Lesupermarket、社区生活超市Lelife、精品超市Lesuper营收同比增幅分别为-33.57%、-34.77%、-22.65%。此外,人人乐2024年线上实现营业收入5042.32万元,占总营收的3.53%,低于永辉超市同期的146亿元,占营收的21.7%。
零售行业专家胡春才认为,人人乐在仓储折扣店与精品超市领域转型失利的原因是,仓储折扣模式的核心是自有品牌开发与商品力构建,而其仅停留于业态形式照搬;精品超市则因经营成本高企,导致商品定价脱离大众消费区间。在数字化转型层面,商超的核心竞争力仍源于线下商品力,线上渠道仅为流量补充。传统商超若试图提升线上效能,需以商品差异化为前提。
零售电商行业专家、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则表示,传统零售企业转型的核心在于商品力与组织力的双重革新。商品端必须以消费者真实需求为导向,通过自有品牌开发、定制化合作等方式,构建高性价比、健康且具情绪价值的商品矩阵,而非仅从企业盈利角度出发。组织端则需要重塑薪酬激励、企业文化和价值体系,充分激发员工创造力。这两大基础能力的升级才是转型的根本动力,数字化之类的技术手段仅能在此坚实基础上发挥辅助作用。
差异化产品力是竞争的关键,但这背后需构建从原料采购到物流的完整供应链体系,对资金与运营能力要求较高。而人人乐当前正深陷供应商诉讼的连锁危机。据公司公告,因多家供应商申请财产保全,公司及子公司主要银行账号已被冻结,致使资金周转陷入瘫痪。
对于人人乐的未来发展,文志宏认为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以退市为契机,继续推进战略转型与经营变革,剥离低效资产,聚焦核心业务优化;二是原控股股东可能出让资产,通过股权转让、资产重组等方式实现资源重新配置。无论选择何种路径,其转型均需直面商品结构老化、供应链效率低下、组织活力不足等深层矛盾,而行业整体的变革经验表明,唯有通过“刀刃向内”的系统性改革,传统大卖场才可能在消费升级与技术迭代的浪潮中重筑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