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8年,德国,63岁的拉贝先生流落街头,连面包都吃不起了,就在这时,他收到了

1948年,德国,63岁的拉贝先生流落街头,连面包都吃不起了,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笔2000美元的汇款,汇款地址是赫然四个大字:中国南京!一瞬间,拉贝泪流不止。 20世纪上半叶的东方土地上,一位德国商人的名字被永远刻进了中国人的记忆里。 约翰·拉贝原本只是个普通的生意人,却在南京城最黑暗的日子里,用血肉之躯为25万平民撑起了生的希望。 他的故事要从1908年说起,那年他离开德国来到中国,在西门子公司北京办事处当职员。 谁也没想到,这个原本只想闯荡商界的年轻人,后来竟成了改变数十万人命运的关键人物。 1937年冬天,长江边的南京城笼罩在刺骨的寒意中。 日军铁蹄逼近的消息让整座城市陷入恐慌,各国侨民纷纷撤离。 当时担任西门子南京分公司经理的拉贝已在中国生活了近三十年,他本可以跟着撤退,却默默把船票锁进了抽屉。 这个决定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轨迹——他联合留在南京的十几个外国传教士、医生和商人,在金陵大学周边划出了不足四平方公里的安全区。 要说拉贝这个纳粹党员的身份,倒成了他手里的"特殊通行证"。他把印着纳粹标志的旗帜往安全区门口一挂,还真唬住了不少日本兵。 有次几个日本兵端着刺刀要往里冲,拉贝直接掏出纳粹党章拍在桌上,硬是把人给镇住了。安全区里挤满了拖家带口的百姓,拉贝把自己住的小洋楼腾出来,连车库都塞进了十几户人家。 最紧张的时候,他整宿整宿举着手电在安全区边界巡逻,生怕哪个角落又闯进日本兵。 那些日子过得是真不容易,拉贝每天要应付日军搜查,还要四处筹粮找药。南京城里粮价飞涨,他就拿自己攒了半辈子的积蓄,托关系从上海买来整船整船的米面。 有次运粮车半道被日本兵截了,这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愣是带着几个年轻翻译,在日军司令部据理力争了两个钟头,最后愣是把粮食给要了回来。 拉贝还有个铁皮箱子从不离身,里面塞满了写满德文的笔记本。从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开始,他每天雷打不动记录日军暴行。 哪天哪个街道死了多少人,哪家姑娘被拖走了,日本兵几点几分闯进安全区,记得清清楚楚。 后来这些笔记被整理成《拉贝日记》,光是东京审判时就引用了四十多处,到现在还锁在柏林档案馆的保险柜里。 1938年开春,柏林突然来电报召拉贝回国。 临走那天,安全区里的老百姓乌泱泱挤满了街道,好些人抱着他胳膊不撒手。 回到德国后,这个倔老头没消停过,四处做报告揭露南京真相,还给希特勒寄了整整两百多页的调查报告。 结果报告石沉大海不说,他还被盖世太保盯上了,家里三天两头有秘密警察上门搜查。战争结束那会儿更惨,因为纳粹党员的身份,英国人把他关进集中营审查了半年多。 等到1948年,63岁的拉贝在柏林过得是真叫惨。通货膨胀让他的退休金变成了废纸,全家挤在漏风的破公寓里,连黑面包都要数着片吃。 这时候南京城里传开了消息,当年被救的老百姓自发组织募捐,硬是凑了两千美金汇到德国。 那时候普通工人月工资才十几块大洋,这两千美金换成现在得值二十多万人民币。汇款单上"中国南京"四个大字,让这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老头哭得像个孩子。 往后的日子也没好到哪儿去,拉贝身体一年不如一年,1950年中风躺床上再没起来。 他走的时候,南京城专门派人去德国接骨灰。现在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还能看见他的墓碑和雕像,跟那些他救过的人永远待在了一块儿。 前些年新冠疫情闹得凶的时候,听说拉贝的孙子在德国缺口罩,南京人二话不说就寄了几大箱过去,这情义算是续上了百年的缘分。 要说拉贝这辈子,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好人有好报。当年他护着南京百姓的时候,哪想过什么回报不回报的。 可中国人讲究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八十多年过去了,南京城里的老人家提起"拉贝先生",还是说得有鼻子有眼。 现在他住过的小粉桥1号故居成了保护建筑,每天都有游客往门口放鲜花。 那些发黄的日记本,如今被做成电子版存在纪念馆的电脑里,年轻学生戴着VR眼镜就能看见当年安全区的模样。 拉贝的故事给后人提了个醒:甭管世道多乱,人心总得守住那点善念。他一个外国商人,既不是政客也不是圣人,就是凭着做人的本分,在乱世里点亮了盏灯。 这灯照亮的不仅是南京城那段至暗时刻,更照见了人性里最该珍视的东西。现在国际形势这么复杂,可看看拉贝和南京人的交往就明白,只要心里揣着善意,再远的距离也隔不断真情。 (官方真实信源: 德国联邦档案馆关于约翰·拉贝档案编号R9208/3782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民国时期外汇兑换记录》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官网展品说明 西门子公司历史档案馆《在华职员名录(1900-1945)》)

评论列表

一念
一念 4
2025-05-17 11:19
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