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542年,一知县卡了根鱼刺,李时珍提笔开方:鸭子口水一碗!夫人大怒,不料,知县

1542年,一知县卡了根鱼刺,李时珍提笔开方:鸭子口水一碗!夫人大怒,不料,知县一口气喝光,高呼道,“神医啊!”   故事发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苟知县在家中设宴,与家人一同享用鲜美的鱼肉。这鱼肉质鲜嫩,味道鲜美,苟知县吃得津津有味。然而,意外却突然降临,他一不小心,一根鱼刺卡在了喉咙里。   苟知县顿时脸色大变,喉咙一阵刺痛,他开始剧烈咳嗽,试图将鱼刺咳出来。可无论他怎么努力,那根鱼刺就像生了根一样,牢牢地卡在喉咙里,丝毫没有要出来的意思。   夫人在一旁看到丈夫如此痛苦,心急如焚。她连忙说道:“老爷,这可如何是好?要不赶紧请个大夫来瞧瞧。” 苟知县难受得说不出话,只能拼命点头。   于是,夫人立刻派管家出门,四处寻找能医治此病的大夫。管家一路小跑,问遍了大街小巷,终于打听到李时珍就在附近。这李时珍在当地可是赫赫有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经他之手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   管家马不停蹄地赶到李时珍的住处,焦急地说道:“李大夫,求求您救救我们家老爷,他吃鱼时被鱼刺卡住了,现在痛苦万分。” 李时珍听闻,立刻收拾好药箱,跟着管家匆匆赶往知县家中。   来到知县家,李时珍看到苟知县正满脸痛苦地坐在椅子上,不停地咳嗽。夫人在一旁急得直掉眼泪,看到李时珍来了,仿佛看到了救星,连忙说道:“李大夫,您可算来了,快救救我家老爷。”   李时珍不慌不忙,走到苟知县身边,仔细观察他的症状。他让苟知县张开嘴,看了看鱼刺卡住的位置,然后沉思片刻,说道:“夫人莫急,我有一法或许可以化解。” 夫人连忙问道:“什么法子?您快说。” 李时珍提笔开方:“鸭子口水一碗。”   夫人一听,顿时大怒,心想这是什么药方,鸭子口水怎能治病?她以为李时珍是在故意戏弄他们,便生气地说道:“李大夫,我家老爷痛苦万分,您怎能开这种玩笑?”   李时珍却不紧不慢地解释道:“夫人莫要着急,这鸭子口水并非寻常之物,自有其奇妙之处。我在外跟着父亲游历时,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男子的孩子也是因为吃鱼被鱼刺卡住了,那家人着急万分,四处求医无果。后来,他们到附近的农家去讨要鸭子的口水,想着死马当活马医。没想到,那孩子喝了鸭子的口水后,鱼刺竟然真的被融化了。我当时觉得十分神奇,便记下了这个偏方。今日见老爷被鱼刺所困,便想到了这个法子,或许能行。”   夫人听了李时珍的解释,虽然半信半疑,但此时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于是,她吩咐管家立刻去街上买几只鸭子回来。   管家很快就买来了鸭子,李时珍让人把鸭子挂在横梁上,然后在下面放了两个小碗,准备接鸭子的口水。众人都好奇地看着这一幕,不知道这鸭子口水是否真的能治好知县的病。   原来,李时珍发现鸭子常常在田间吃坚硬的食物,比如田螺、小鱼小虾等,这些食物外壳坚硬,换做其他动物很容易被噎到,可鸭子却不会。   在众人焦急的等待中,鸭子的口水一滴一滴地滴进碗里。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接满了一碗。李时珍端起碗,对苟知县说:“大人,您忍着点,一口气把这碗鸭子口水喝下去。” 苟知县此时也顾不了那么多,接过碗,一仰头,一口气把鸭子口水喝光了。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没过一会儿,苟知县就感觉喉咙里的刺痛减轻了许多。他试着咽了咽口水,那根卡在喉咙里的鱼刺竟然真的被融化了,顺利地吞了下去。   苟知县顿时欣喜若狂,他激动地高呼道:“神医啊!李大夫真是神医啊!” 夫人也惊讶得合不拢嘴,对李时珍感激不已。她连忙说道:“李大夫,真是太感谢您了,要不是您,我家老爷还不知道要受多少罪呢。”   然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鸭子口水并不能真正地软化鱼刺。鸭子口水的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酶等,并没有能够软化鱼刺的特殊物质。   唾液中虽然含有唾液淀粉酶,但它主要作用是初步分解食物中的淀粉,对鱼刺这种主要由钙等矿物质组成的物质没有消化作用。   同样的,人们常说的喝醋能软化鱼刺,其实也是一种误解。 醋虽然是酸性的,理论上可以和鱼刺中的碳酸钙发生反应从而软化鱼刺,但实际情况是,醋在喉咙中停留的时间很短,很难达到软化鱼刺的效果。如果大量喝醋,还会刺激咽喉以及食管的黏膜。   那么,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知县喝了鸭子口水后鱼刺会被 “融化” 呢?有可能是因为在等待鸭子流口水的过程中,知县不断咳嗽,使得鱼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不再卡在原来那么难受的地方,再加上心理作用,让他感觉鱼刺被融化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那根鱼刺本身就比较细小,在喝鸭子口水的过程中,随着吞咽动作被带入了食管,最终顺利进入胃里。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不小心被鱼刺卡住,千万不要盲目相信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偏方。正确的做法是先尝试用力咳嗽,看能不能将鱼刺咳出。   如果鱼刺位置较深不易咳出,或者出现疼痛加重、吞咽困难等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专业的工具,如间接喉镜、动态喉镜等,准确找到鱼刺的位置,并将其取出,这样才能确保安全,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