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野鸡泛滥成灾,为什么没人敢吃?一个在当地生活多年的农民说:别说吃了,平时我们都不敢招惹它!原因让人意想不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东北的老林子里,野鸡原本是一种常见的野味,过去每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炖一锅野鸡蘑菇汤,香味飘满整条街。 那时的野鸡在山林里成群结队,猎人们靠经验设网、放陷阱,熟门熟路地抓回家,不光是自己吃,许多饭馆也主打这道菜,一年四季都有客人点,供不应求。 2000年左右,国家出台了野生动物保护法,野鸡正式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从那以后,打野鸡就不再是家常便饭,而是违法行为。 村里不少老人都记得那时候有个人为了炖一锅鸡,被举报后罚了款,连锅都没来得及端上桌,消息一传开,大家都不敢动了。 人不打它了,林子里的狼、狐狸也少了,野鸡就像是没了天敌,数量飞快增加,到了春天,窝里一窝能孵好几只小的,到秋天就飞满山野。 开始它们还只在林子附近晃悠,后来胆子越来越大,跑进村子,跑到田里,一群一群地啄庄稼。 玉米地最先遭殃,刚撒下种子,一夜之间就被刨得精光,农民一早下地,连芽都找不着,麦苗长出来还没几天,又被啄得只剩根茬,有时候种一亩地,收成连原来的一半都不到,不少人说,种地十年没这么心累过。 更麻烦的是,你就算看着它来糟蹋,你也不能赶得太狠,村里一个老头曾用竹竿敲了几下树,要赶走树上的野鸡,结果被说成干扰保护动物栖息,挨了通批评。 谁都明白,碰不得,吓不得,只能忍着,白天打电话反映情况,晚上还得自己盯着田地,有人晚上放鞭炮,有人挂闪光灯,都没用,那些野鸡习惯了这些动静,连翅膀都不抖一下。 很多人想出办法,比如把旧土盖在新播种的田上,混淆味道,一开始确实有点用,但没过几天,野鸡还是找到了目标。 有钱的人家搭起了塑料大棚,试图隔绝,但成本太高,压根不是长久之计,尤其种水稻、玉米这类作物,根本不适合棚里生长。 日子久了,野鸡还跑进了村民的院子,有一次,一户人家早晨起床,看到菜地被拱得乱七八糟。 也有人家晒在院子里的玉米被啄了一地壳,再往严重说,有村民晒的辣椒被吃了一大片,鸡窝里的鸡饲料也不安全了,野鸡常常混进去抢吃的。 有几次,村里人看到野鸡撞进玻璃窗,砸出一地碎片,人虽然没受伤,但屋里全是玻璃碴子和一只昏迷的野鸡,处理起来也麻烦,既不能伤它,也不能不管,最后还得请来林业站的工作人员。 除了庄稼损失和生活上的麻烦,大家还担心一个问题,野鸡这么多,活动范围这么广,如果带有病菌,很容易在村里传播。 鸡瘟、禽流感这种东西,过去也不是没见过,一旦发病,连带着家禽也可能感染,那损失就不是几块地那么简单了。 村民都说,咱们不是不想保护,而是要有个度,政策出发点好,保护生物多样性也是应该的,但不能一刀切,把老百姓的田地都搭进去。 现在大家种地都提心吊胆,就怕哪天一场啄食下来,一季收成都没了,想反映,又怕惹上麻烦,毕竟那是受保护的。 真正合理的办法,应该是建立一个监测系统,定期看野鸡的数量,如果太多了,可以引入一些天敌,比如鹰隼之类的猛禽,恢复生态平衡。 也可以在特定区域试点调控,比如让一部分林区适当控制数量,让农田周边不再受影响,否则再这么下去,不只是农民种地的问题,也可能引发更大的生态风险。 有个在村里住了一辈子的老农民说得很实在:“这年头野鸡不能碰,不是怕它,是怕法。”一句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从美味到“爷”,野鸡的转变是人类管理自然的一面镜子。 守住生态红线是对的,但也不能忘了土地上还要有人踏实过日子,人和自然要相处得好,不是一方压另一方,而是要找到一条能走得长远的路。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宝鸡政法——东北野鸡“满天飞”,为何吃货却不敢下嘴?农民直言:真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