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美国媒体曾对中欧班列的开通持保留态度,然而现如今,这一运输方式的繁荣却让美国媒体感到震惊。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1年,一列火车从重庆出发,驶向欧洲大陆,这是中欧班列的第一次运行,也是中国在国际物流领域迈出的新一步。 这个计划一开始并不被外界看好,特别是美国一些媒体,他们认为铁路运输成本太高,回报太低,完全没有竞争力。 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一次不切实际的尝试,是中国政府用来博取国际关注的一种手段,他们直接称这是一场“赔本买卖”,并断言这种方式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面对质疑,中国没有选择退缩,而是一步一步推进,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协调多个省市开通线路,同时也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解决了通关、语言、标准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尽管最初的班列存在回程空载、货量不足的问题,中国还是坚持让它开下去,很多时候,一列火车上只有几个集装箱,但也照常发车,每一趟都在探索中积累经验,每一次都在尝试中寻找突破口。 几年后,疫情在全球暴发,许多国家的物流系统陷入停顿,海运出现严重拥堵,航班大量取消,很多物资根本运不出去,中国的中欧班列在这个时候发挥了稳定作用。 从武汉、义乌、成都等地发出的列车,源源不断将医疗设备、防疫物资和生活用品运往欧洲,由于铁路运输受天气和港口限制较小,发车频率稳定,运输时间稳定,成了少数能正常运行的跨境运输方式。 在欧洲,很多城市的超市依靠中欧班列获得补货,一些国家的企业也第一次真正意识到陆路运输的可靠性,在过去,他们可能只把铁路运输当作一个备用选项。 这段时间,中欧班列成了关键选项,甚至是唯一的选择,德国、波兰、法国等国在危机中依赖这些列车维持正常供应。 中国制造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通过铁路迅速抵达欧洲城市,帮助那里的医院和机构缓解压力。 美国媒体对这一现象感到意外,一些过去持批评态度的报道,开始使用“震惊”“出人意料”等词来描述中欧班列的作用。 他们很难理解,这个曾被视作“政治工程”的项目,是如何在关键时刻成为真正能用得上的工具,原先的判断开始动摇,一些评论人士也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长期投资。 中欧班列不仅在疫情期间发挥作用,在之后的时间里,它的作用还在不断扩大,新的线路陆续开通,从中国多个城市通向欧洲不同地区,不仅仅是货物运输通道,更成为企业降低物流风险的方案。 由于海运价格波动大,很多企业转向铁路运输,中欧班列运价稳定、时间可控、覆盖范围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欧洲客户。 义乌到马德里、成都到波兰,这些线路已经形成固定的物流通道,中国的服装、机械、家电、文具等商品借助铁路快速进入欧洲市场。 欧洲的红酒、奶粉、木材等也通过班列运回中国,一些国家还在班列沿线建设物流中心、保税仓库,希望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 中欧班列的繁荣也促进了中欧之间的经贸关系,2024年,中国外贸数据显示,经由铁路运输的货值已超过2000亿美元,年运输班列超过1.6万列。 班列开行城市从当初的几个扩大到20多个,覆盖国家和地区也增加到了上百个,中欧班列成了一个真正连接亚欧大陆的经济动脉。 回头看2011年,美国媒体的冷嘲热讽已经显得站不住脚,当初那些质疑班列效益、否定中国战略的人,如今不得不面对现实。 中欧班列不仅没倒下,还在全球供应链动荡的背景下站稳了脚跟,那些说它是“赔本买卖”的人,现在只能在事实面前保持沉默。 中欧班列十三年的发展,是中国耐心、资源投入和战略眼光的集中体现,它从一条铁路出发,走出了一条发展路径,也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基础设施能力的深度和广度。 未来,中欧班列还会有更多的线路、更多的合作国家、更多的产业融合,它的角色也会越来越重要,对美国媒体来说,这不只是一次判断失误,更是一次对中国全球战略理解的滞后。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网推荐——“赔本赚吆喝”“入侵欧洲”,西方当初抹黑中欧班列有多狠,现在就有多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