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志愿军一哨兵站岗时偷偷溜走,全团急得找了一夜,次日他却抱着一堆罐头回来。团长朱玉荣一拍桌子:“反了天啦!”哨兵吓得一哆嗦:“我发现了敌军一个秘密。”
在临津江东北方向的坪村南山,美军占据着161和162两处高地,这两座山头互为支撑,形成了易守难攻的军事据点。
白天美军依靠空中优势和重炮火力压制,夜晚则龟缩阵地不出,给志愿军的作战行动造成了极大困扰。
时任357团团长的朱玉荣整日对着作战地图发愁,他心里清楚,若是强行发起冲锋,战士们至少要付出四五个连的伤亡代价。
没曾想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三营突然传来紧急报告,驻守北山阵地的哨兵孙占鳌带着武器弹药失踪了。
消息传到团部时已是深夜,作战参谋们面面相觑,有人猜测可能是新兵临阵脱逃,也有人怀疑是叛逃投敌。
但三营长坚持认为这个来自山东的年轻战士绝非贪生怕死之辈,前几次战斗中还因冲锋过猛被战友拽回战壕。
朱团长当即下令全团进入警戒状态,同时派出侦察班连夜搜寻。
次日拂晓,晨雾还未散尽时,失踪了整夜的孙占鳌却抱着几个军用罐头回到了营地。
浑身沾满泥土的他被带到团部时,手里还攥着几截剪断的电话线。
面对暴怒的团长,他结结巴巴地说出了惊人发现:美军每到深夜就会撤出162高地!
原来在前半夜站岗时,孙占鳌注意到对面山头隐约有人员移动的迹象。
于是,他趁着夜色摸过临津江支流,竟发现162高地上的美军正在集体转移。
他冒险潜入空荡荡的敌军阵地,不仅拆走了电话机零件,还顺走了几个没来得及带走的牛肉罐头。
军情紧急,朱玉荣立即派出侦察兵核实情况,经过两天两夜的抵近观察,终于摸清了美军的活动规律:每天黄昏时分,驻守部队会撤往五公里外的后勤营地,直到次日清晨才返回阵地。
这种"昼伏夜出"的布防方式既能躲避志愿军擅长的夜袭,又能依托白天的空中支援固守山头。
掌握了这个关键情报后,357团连夜调整作战方案。团长朱玉荣亲自带着营连干部实地勘察,最终选定在坪村南山北麓的灌木丛中设伏。
既是美军往返阵地的必经之路,茂密的植被又能为战士们提供天然掩护。
参战的7连官兵在寒风中潜伏了整整九个小时,直到天天微微亮时才等到返回阵地的美军部队。
战斗在信号弹升空的瞬间打响,密集的机枪火力将美军行军纵队拦腰截断,手榴弹爆炸掀起的烟尘遮蔽了整条山道。
原本大摇大摆走在队伍前列的M4谢尔曼坦克,此刻成了活靶子。
孙占鳌操作的巴祖卡火箭筒首轮射击便命中坦克履带,他在硝烟中又接连摧毁两辆装甲车,却也因此暴露了位置。
持续三小时的伏击战共歼灭敌军280余人,击毁坦克装甲车7辆,缴获各类武器弹药40余箱。
更重要的是,失去重装备支援的美军被迫放弃161高地,志愿军趁势收复了坪村南山全部阵地。
而那个最先发现敌情的年轻战士,永远倒在了被他亲手摧毁的坦克残骸旁。
在向师部提交的作战总结中,朱玉荣特别提到这个违反纪律的哨兵。
虽然孙占鳌擅自离岗的行为严重触犯军规,但正是他的冒险行动揭开了美军布防的秘密。
后来被追记一等功,他的事迹后来收录在《血战临津江》战史资料中。
这场发生在1952年冬的坪村南山战斗,后来被军事院校作为经典战例反复剖析,美军看似固若金汤的"昼夜轮换"防御体系,反而成为致命漏洞。
而志愿军官兵因地制宜的战术创新,以及普通战士在战场上的主观能动性,都在此役中得到充分体现。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