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公元前643年,一代霸主齐桓公被囚,他饿成了“纸片人”,为活命,竟吞下自己的排泄

公元前643年,一代霸主齐桓公被囚,他饿成了“纸片人”,为活命,竟吞下自己的排泄物!死了67天,尸虫出户,才被发现。

谁敢相信一个春秋五霸之首,一个在位42年的国君,到最后会落得如此结局。只能说他前期有多辉煌,后期就有多么的惨淡。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全且是因为他晚年昏了头、信错人。

齐桓公是齐国的第十六的君主,他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齐僖公,齐僖公有3个儿子,齐桓公只是幼子,并不享有皇位继承权。

但奈何长子齐襄公继位后不但毫无建树,反而还荒淫无道、昏庸无能,最终引发齐国内乱,齐襄公先被人拉下马,后有惨遭暗杀,总之是历史都不太在意这位君主存在过的痕迹。

齐襄公死后,皇位继承权就落在他的两位兄弟身上。这两位兄弟自小都有大思想家、大军事家管仲和鲍叔牙的教导,所以论能力、论品行都比齐襄公要好上百倍。

不过,两人为了争帝位也是经过一番比拼,最终是被齐桓公上位成功。

齐桓公上位的时候思想非常正确,对内他采用仁义之术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比如,一开始他厚待自己恩师鲍叔牙,仇恨曾经站在敌对立场、甚至差点害死管仲。

但鲍叔牙却劝导他让他重用管仲,原因是管仲有决策、有能力,未来一定是他最好助手。至于所谓的仇杀,只不过是他一时站错队伍的下策而已。

有了鲍叔牙的劝说,齐桓公果然打消自己怨念。他愿意摒弃前嫌重用管仲,而且事实也证明了管仲确实敬业、勤奋,是个不可多得的政治人才,靠着管仲的提点齐桓公真的完成自己霸业。

那么,他们下了哪些功夫呢?首先,是管仲推行军队改革,他采用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发展齐国的军队势力。

一个国家想要获得更多的地盘单靠蛮力硬强肯定是不行的,所以管仲继续建议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方式获取诸侯认可和倒贴。

其次,光建立诸侯国还是不够的,所以齐国在枝繁叶茂后也要开始自己征战之路。

他们先后九合诸侯,再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并且吞并了谭、遂等小国,一步步建立起自己中原小霸王的地位。

就在齐桓公执政这些年里,齐国的国力达到顶峰,与此同时所掌控的地域面积也是春秋战国时代最大的。

可就是这么一位颇具威望的君王,却会在晚年“大翻车”。

他是怎么“翻车”的呢?大概是上了年纪的齐桓公看着自己完成了霸业,就开始做起了高枕无忧的美梦。

他开始宠幸一些能说会道、懂得谄媚献礼的大臣,所以像是易牙、竖刁以及开方这样的会拍马屁的佞臣就开始渐渐上位。

这三人治国不行,但是论“搅浑水”却是一等一的高手。他们拉帮结派、营私舞弊,可就因为能把齐桓公哄得一愣一愣的,所以能一直在朝中任差。

当年,管仲虽然还在当差但也早已进入了暮年,看到这几个祸害在兴风作浪时他也曾一度劝慰齐桓公将其革职。

可奈何几人实在是太会花言巧语了,齐桓公前脚接受建议将他们革职,后脚又觉得良心有愧,又将他们重新调回到自己身边。不久之后,管仲年老过世,就更没有人能撼动这几人的地位了。

齐桓公原以为,他们和管仲一样都是忠心之徒,却从没想到他们的野心堪比天高。

管仲去世后,齐桓公身体也一日不如一日,大部分时间他只能躺在床上养病,甚至连上朝的气力都没有。

也就是这个时机,三位佞臣开始联合齐桓公的五位儿子搞起了小团体,他们相互斗气、勾心斗角,明里暗里开始争夺帝位。

长期以往的政治斗争早就把齐国内外搞得是乌烟瘴气,就连国力都在飞速下降。

齐桓公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终于认清三位佞臣真实面目,可此时他就连后悔都来不及了。

因为失去话语权的他,彻底沦为了政斗的傀儡,几人为了避免他和外人传递旨意,特别联合五位皇子将他困在寝宫内,甚至连宫女都不给安排一个。

重病在床的齐桓公饭没有吃,连水都喝不上一口,只能眼睁睁等死。短短半个月的时间他就被饿成了了“纸片人”,全身一点力气都没有。

但人总有一丝的求生欲望,饿的实在受不了的齐桓公为了活命,只能吞下自己的排泄物。

可没有东西吃,等待的齐桓公只有死路一条。公元前643年某一天,齐桓公还是被饿死在自己寝宫内,一代霸王最终以这样悲惨的方式结束自己一生。

而且更难过的是,他死的时候身边一个人都没有,而他的儿子和大臣们还在外面马不停蹄搞政变,压根就没有关注他的死活。

直到两个月后,政变结束了才有人想起被忽略已久的齐桓公,可那时的齐桓公早已死了67天,尸体都已经开始腐烂发臭,甚至连尸虫都已经出户,现场的惨状程度不言而喻。

可怜这位君主纵横一生,却在晚年一步错、步步错,最后落得这种地步,是在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