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英山县一名干事下乡时,在一个水洼中发现一块灰色石板。好奇之下,他伸手摸了摸石板,突然身后一声吼:“快住手,别摸,触霉头的,赶紧用柚子叶洗一下。” 1990年那会儿,英山县可热闹了,尤其是草盘地镇的通讯小能手黄尚文,他正忙着下乡溜达呢。秋天嘛,大家都知道,正是农村大伙儿忙着收庄稼的好时候,正所谓“肚子饱了,规矩也就多了”,虽然忙得热火朝天,但大伙儿心里还是记得要尊敬土地和祖宗的。就在这档口,一块在水坑里打盹的灰石板,突然间就成了村里的明星。 黄尚文溜达到五桂墩村的时候,眼睛一亮,一个小水坑里藏着半块石板,露个头,像是在跟他打招呼。他凑近了一瞅,这石板上面圆滚滚的,正面还刻着些花里胡哨的图案和文字,一看就不是随便搞搞的货色。黄尚文手痒痒,刚想伸手摸一把,结果后面突然有人扯着嗓子大喊:“喂喂喂,可别碰啊,碰了要倒霉的,赶紧找点柚子叶洗洗晦气!”黄尚文一听村民那话,整个人都懵圈了,但脑子一转,这玩意儿估计不简单。他赶紧把石板上的泥巴擦掉,两行大字闪亮登场——“故先考毕昇神主,故先妣李氏妙音墓”。好家伙,这不是墓碑是啥!这碑啊,不光记录了一家子的回忆,说不定还能揭开一段老掉牙的历史秘密呢。 黄尚文心里跟揣了兔子似的,赶紧问村民这碑哪儿来的。村民说,两年前修水电站,在睡狮山挖出来的,觉得不吉利就给扔这儿了。黄尚文一听,立马找人把碑抬回原处,还向上级打了小报告。可惜那时候大家都忙着种地呢,领导也没当回事,心想这穷乡僻壤咋能跟北宋的大发明家毕昇扯一块儿去。一直拖到第二年春天,县志办主任陈凯文听说了这事儿,跑来一探究竟,事情这才有了点眉目。 考古专家们围着村子转了几圈,发现西边三公里有个毕家铺,东边三公里有个毕家畈,《英山县志》上还写着这儿是毕、李、肖三家的老窝。更绝的是,九公里外的王湾村还有座宋代古墓,墓主人正是碑上提到的毕昇的孙子毕文忠。这一连串线索摆在这儿,看来这儿十有八九就是毕昇的老家没错了。但问题还在那儿转悠:咋墓碑上管毕昇叫“大神”呢?说起来,毕昇老爷子晚年跑杭州刻书去了,结果在外地咽了气,连骨灰都没能回老家,只好留个牌位供着。至于毕家为啥在当地没了影儿,那是因为明朝时有个后代偷着造钱,全家倒霉,剩下的人吓得改姓田,躲灾去了。 现在啊,这墓碑牛气冲天,成了国家一级宝贝,真品在英山县博物馆躺着呢,复制品则在北京的中国印刷博物馆站着岗。毕昇的坟也在1996年翻新了一番,墓前还立了块复制碑。虽说岁月这把刀把毕昇的事儿磨得差不多了,但他的小发明可不得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把人类文明往前推了好几步。就像鲁迅大爷说的,“不管多远的地方,多少的人,都跟我有瓜葛。”每个伟大的发明家,都是时代的探照灯,给后人指了条明道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