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嫖上瘾了?5月14日,一女子在上海旅游了1个月,期间入住有十几家酒店,可奇怪的是她基本没付过房费,至于原因,就是因她是过敏体质,每次住完酒店后,都会用手去抓自己的皮肤,以此来引起过敏,再借此来谎称酒店有卫生问题,从而达到免单的目的,网友:和前段时间裤头姐一个套路! 2025年5月14日上午10点,上海静安寺附近的"如家精选"酒店308房,28岁的林晓梅(化名)正对着镜子调整领口,露出颈侧三道新鲜抓痕,她深吸一口气,抓起床上的抗过敏药瓶,推开了前台的玻璃门。 "您看这些红疹,昨晚痒得根本睡不着。"她撩起袖口,小臂内侧的片状红斑在灯光下格外刺眼,"肯定是你们的床品没消毒。" 值班经理王芳接过她递来的病历照片,注意到诊断日期是三天前,而入住记录显示她昨晚才登记入住。当提出查看监控时,林晓梅突然提高嗓门:"你们这是推卸责任,我要发微博@市场监管局!" 这是林晓梅本月第七次故技重施。 自4月15日抵达上海,她以每天更换酒店的频率,在静安、徐汇、浦东等地的12家连锁酒店留下"过敏投诉"记录。 每家酒店的监控都拍到相似画面:退房前两小时,她会走进卫生间,对着镜子抓挠脚踝和肘窝,直到皮肤泛起均匀的红肿。 警方在虹桥火车站附近的民宿找到林晓梅时,她正在行李箱夹层整理"投诉道具":未拆封的抗组胺药、消毒棉签、手机里存着37张不同角度的"过敏照片",拍摄时间精确到入住后1小时内。 最令人咋舌的是一本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家酒店的投诉话术——针对中端连锁酒店,强调"商务人士注重卫生";面对民宿,则突出"亲子家庭安全担忧"。 "我算过,连锁酒店的卫生投诉处理流程最标准化。"她在审讯室里反复摩挲着磨破的钱包,里面只剩27元现金,"第一次在杭州试了试,没想到免单成功了。" 这个来自三线城市的前药店店员,通过研究酒店点评网站的投诉案例,发现了行业痛点:商家害怕差评影响评分,往往选择破财消灾。 揭穿她的是松江某酒店的值班主管陈建军,5月12日,他在处理投诉时发现,林晓梅提供的"过敏原检测报告"上,检测机构公章模糊,日期竟早于入住时间三天。 调取她的用药记录更令人震惊,华山医院皮肤科病历显示,她患特应性皮炎多年,但最近一次发病是去年11月,而随身携带的氯雷他定片,生产日期是今年4月10日——正是她抵达上海的前一天。 "抓痕的走向不对。"法医在鉴定报告中指出,"自然过敏的红斑边缘模糊,而她的抓痕呈规律性平行线,符合人为抓挠特征。" 当警方展示她在卫生间自拍的未修图照片,镜中倒影清晰可见她右手握着指甲刀,正在制造新的"过敏痕迹"。 这起事件与2021年轰动一时的"裤头姐"事件如出一辙:深圳女子王某在入住酒店后,声称使用毛巾导致妇科炎症,要求赔偿误工费和医疗费,甚至带着伪造的诊断证明大闹大堂。最终警方发现,她提前在网上购买了医用护垫和消炎药物,专挑管理规范的星级酒店下手。 这两起诈骗事件的共同点在于: 1、 目标精准:选择重视口碑的连锁品牌,利用商家"花钱买平安"的心理; 2、 证据伪造:结合医学常识设计"症状",甚至伪造医疗文书增强可信度; 3、 流程化操作:通过多次实践优化投诉话术,形成标准化"骗免单"流程。 文旅部2023年数据显示,全国酒店卫生投诉中,12%存在证据存疑情况,其中3%被证实为恶意投诉,这些案例像一面镜子,照见诚信缺失在服务行业的渗透。 从法律层面审视,林晓梅的行为已构成诈骗: 1.《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9条 她以非法占有免单利益为目的,通过伪造过敏症状欺骗酒店,单次涉案金额虽未达刑事立案标准(3000元),但累计作案12次,属于"多次诈骗",警方依法处以15日行政拘留并罚款500元。 2.《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 该条款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但明确禁止"假一赔三"的恶意索赔。林晓梅的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酒店可依据《民法典》第158条,要求其赔偿因调查产生的误工费、鉴定费等合理损失。 3.企业权益的法律边界 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已建议会员单位建立"恶意投诉黑名单",并与公安系统对接信用记录。这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6条,在合理范围内共享失信信息,防止重复侵权。 上海的梅雨季来临,林晓梅曾投诉过的酒店正迎来卫生大检查,客房服务员小李在更换床品时,特意多套了一层防尘罩——她从同事那里听说了"过敏骗局",终于明白规范操作不仅是服务标准,更是抵御欺骗的铠甲。 这起荒诞的"过敏逃单"事件,最终在法律的刻度上找到了正义的支点,任何试图利用规则漏洞谋取私利的行为,终将在诚信的天平前显形,当林晓梅在审讯室里坦言"只是想穷游上海",却忘了穷的不该是道德,困的不该是良知。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为真实事件整理评述,无不良引导,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