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某个夜晚,业务员冯守安突然从梦中惊醒,发现一个陌生男人用电线触碰自己的身体。事后他才了解到,自己是当年“自制电击器”杀人连环案中唯一幸存的人。 1981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社会生活节奏缓慢,人们的生活环境相对单纯。但在这平静的表面下,却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黑暗故事。 冯守安,当时是一名普通的业务员,年约三十出头,性格内敛,生活中低调踏实。他经常为公司外出出差,住进各种小旅馆,尚未预料到命运会在这看似普普通通的夜晚突然降临。 艾红光,杀人案的幕后凶手,来自江西鹰潭的普通工人,家境贫困,负担三个孩子的生活重担让他压力极大。那个年代的就业压力令艾红光感到前路茫然。 正是在这种绝望中,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选择制造一个简陋的电击装置,开始了一系列残酷的谋杀和抢劫行动。 在那个缺乏高科技侦查手段的年代,警方对犯罪的侦破手段相对有限,使得案件长期悬而未决。正义似乎被困在了时间的迷雾中,不能及时揭开。 艾红光的计划极其冷静残忍,他利用了社会治安监管的不完善和受害者的防范意识薄弱,把犯罪执行得相当隐蔽和高效。 冯守安入住的小旅馆,那个夜晚沉寂异常。但午夜时分,他突然被一阵冷飕飕的触感惊醒。当他睁眼发现一个陌生男子正用简单的电线在碰触自己的身体时,心跳瞬间加快。 那电线似乎藏有威胁性的能量,散发出隐隐的电流声。冯守安的呼吸变得急促,声音颤抖地询问对方:“你…你想干什么?”那人被惊醒、犹豫,显得神经紧张,眼中闪现出恐惧和慌乱,最终选择了逃离。 事后冯守安努力回忆起那一幕,意识到自己逃过一劫,而同行的其他商务人士却未这么幸运。警方调查显示,那个持电击器的男子专挑单独住宿的业务员下手,利用电击器使受害者昏迷,夺取财物,甚至导致三人死亡。电击器虽简陋,却足以让人致命。 艾红光在夏天的那个夜晚,使用自制电击器首次实施作案。他在阴暗的走廊尾端潜行,选择目标——一个身上携带大量现金的商务旅客。 轻手轻脚地掏出电击器,冷不防对方反应迟钝,瞬间昏迷。他迅速搜刮现金,销毁现场的痕迹,消失无踪。第一次作案给了他成功的快感,也滋生了贪欲。 每一次作案前,艾红光都会细致观察目标的作息时间和安全习惯,确认对方独自一人且防御薄弱。他偏爱深夜时分下手,因为旅馆走廊空无一人,噪音小,更易隐藏行动。 常用的手法是先利用电击器将人电晕,然后将现金洗劫一空,留下受害者于昏迷或死亡状态。其中一次因冯守安突然惊醒,计划被迫中断,最终冯守安幸存下来。 警方对案发旅馆进行了长时间的现场勘查,采集有限的物证。印象深刻的是,每个犯罪现场都只有一条电线残留,一把冷酷的“武器”,象征着死神的无情。由于技术限制,案发指纹和DNA没有及时匹配成功,破案受阻。 艾红光在狱中曾坦言,他从未想过要成为杀人犯。那是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生存困境驱使他的选择。 他面对三个孩子的重担,社会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机会,从绝望中寻觅一线生机。他甚至希望仅靠抢劫解决经济问题,但冷酷的现实让他逐渐丧失底线,选择更为极端的手段。 案件长时间没有头绪,警方陷入迷局。直到2012年,一条偶然的线索出现。上世纪八十年代采集的指纹档案被数字化处理和比对,其中一条与1981年案件现场发现的指纹高度吻合。这条线索指向艾红光,一个多年前被捕且指纹录入系统的人。 警方迅速锁定艾红光的住所,却发现他早已离开。在追踪线索和工地巡查中,警方发现年迈的艾红光正在一处工地干活。看到警察来访,老人显得震惊和不能接受指控,坚称自己与案件无关。但面对铁证如山,证据逐渐揭开他的罪行真相。 审讯中,艾红光不断试图辩解自己只是为了生计而犯下错误,并没有预谋杀人。证据显示他冷静策划、反复作案,手法一致,毫无悔意。 一段时间的折磨和面对证据的压力让他开始回忆和忏悔,承认了杀害三名商务人士的罪责。那是他曾经黑暗的灵魂暴露,也是一名普通人因极端生活压力走入犯罪深渊的心路历程。 这桩悬案的侦破不仅昭示了正义不会因时间推移而消逝,还让社会重新审视贫困与犯罪的关系。艾红光的选择虽然错误极端,但其背后也反映出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冰冷无情的现实。 冯守安成为唯一幸存者,他在案发后经历了长时间的心理创伤和恐慌。事后,他努力走出阴影,逐渐恢复生活,但那个夜晚的阴影难以完全抹去,成为他生命中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 刑侦总队的这次侦破,让历史尘埃落定,悬案终得破解。艾红光被依法判处相应刑罚,冯守安则继续在平凡的岗位上生活。 案件虽然过去多年,但留给人们的震撼和反思,仍旧深刻而持久。人性的脆弱、家庭的压力以及环境的冷酷,共同牵引着一个人的命运走向黑暗,而最终,正义的光芒总会照进最深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