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渔民张万全和妻子在东沙群岛打渔,傍晚收网时却发现渔网上挂着一只奇怪、巨大无比的海螺,夫妻俩觉得稀奇就将它装进口袋里,谁也没料到这东西竟然是个无价之宝。 1965年秋末冬初的东沙群岛海面上飘着艘小渔船。 张万全和媳妇儿攥着湿漉漉的渔网使劲往船里拽。 那天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渔网缝里突然卡着个圆不溜秋的物件。 两口子眯着眼瞅了半天,发现是个比脸盆还大的海螺壳。 这海螺壳在夕阳底下泛着红光,壳子上的纹路跟年轮似的绕了好几圈。 张万全抄起竹竿就要往海里捅,被媳妇儿一把拦住。 他们家那个刚满六岁的小闺女最喜欢捡贝壳玩,当妈的总惦记着给孩子捎点新鲜玩意儿。 就这么着,这个差点被扔回海里的大贝壳,跟着渔船晃悠着回了渔村。 老张头蹲在门槛上抽旱烟,看见儿子搬回来的物件烟杆子都吓掉了。 老爷子年轻时跟着大船队跑过南洋,听老水手们念叨过这种稀罕物。 他哆嗦着手摸海螺壳上的火焰纹,嘴里直念叨"龙宫翁戎螺"。 这名字听着玄乎,其实早年间福建渔民都管它叫"火龙壳",说是龙王嫁闺女时撒在海里的聘礼。 转天大清早,张万全揣着麻布包好的海螺壳进了城。 博物馆的老专家戴着老花镜,拿放大镜贴着壳子转了三圈。 末了拍着桌子说这是活化石,比他们馆里供着的商周青铜器还金贵。 消息跟长了腿似的,没出半个月就有外国人找上门来。 那个日本商人开着锃亮的小轿车进村的时候,全村老小都挤在晒场看热闹。 十万美元的价码搁在1965年,够在城里买下整条胡同的四合院。 张万全攥着外汇券的手直打颤,他们家祖祖辈辈在海上漂,哪见过这么多钱。 后来听说这宝贝在日本转手卖出了天价,老张家人倒也想得开——命里该有的财气,攥住了就是福分。 现如今这宝贝疙瘩供在东京的海洋博物馆里,玻璃柜外头天天围着一圈举相机的游客。 张万全一家早搬进了城里的小楼,孙子辈的娃娃们再不用顶着风浪出海。 要说这事儿还真应了那句老话——赶海赶得巧,不如龙王送得早。 不过话又说回来,海里漂着的稀奇玩意儿多了去,真能认出来的还得是行家。 前些年听福建老乡说,张老爷子九十岁大寿那天,非让孙子开车带他去海边转悠。 望着起起落落的海浪,老头儿嘴里还在念叨当年那个火龙壳。 他们家小闺女如今也当奶奶了,屋里还摆着个海螺壳模型,说是老爹留给孙辈的念想。 要说这家人现在过得咋样?听去年回村的亲戚说,老张家开了个海鲜加工厂,专门帮乡亲们卖鱼货。 (信息来源:中国渔业新闻网《南海珍稀贝类发现始末》;海洋保护基金会官网《龙宫翁戎螺保护纪实》;东京国立海洋博物馆展品说明)
猜你喜欢
夫妻冷战已经一个多月了一天,老公问妻子,孩子是我的吗?妻子愕然,“当然是你的
2025-05-18
可爱的小猫咪
我大姐夫去世了,他家的房子260平,留下我姐自己住有点空荡荡的,所以她想把大房子
2025-05-17
公主厨房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