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期间,一个叫黄招强的班长带着伤员小队撤退,途中,他下意识喊

1979年中越边境战争期间,一个叫黄招强的班长带着伤员小队撤退,途中,他下意识喊了一声口令,想清点人数,就是这一声,意外地救了全队人的命,战场上,一句再普通不过的口令,竟然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真是奇妙又让人动容。   1979年初春,中越边境硝烟弥漫,战火纷飞。   自卫反击战进入关键阶段,边境线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藏有危险,而每一位战士都肩负着无法推卸的使命。   在这片混乱而血腥的土地上,一场几乎注定要牺牲的撤离任务,却因一句看似普通的口令,奇迹般地挽救了整支小队的生命。   黄招强,当时不过二十七岁,任某部一连的班长。   他是一名久经战阵的老兵,沉稳、果敢、有担当。   那日,他接到上级命令,要带领一支伤员小队,从临时阵地撤往后方救护点。   任务简单却异常危险——敌军火力仍未减弱,随时可能发动追击,而黄招强对地形既不熟悉,又没有地图支援,更没有向导。   可军令如山,黄招强没有丝毫迟疑,立即整队准备出发。   这一队共二十余人,大多是伤员,轻伤还能勉强行动,重伤的则需要担架抬运。   挑选随行护卫时,他特意选了五名自己带过的战士,都是信得过的兄弟。   他带头行走,每一脚都踏得沉稳有力,眼睛不断巡视四周的动静。   就在他们穿越一片废墟村庄,准备进入一段树林作为掩护时,天色渐暗,远处已传来越军零星的枪声。   黄招强心头一紧,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回头下意识喊了一声:“一、二、三……点名!所有人靠右站好,报数!”   这是一条习以为常的口令,战场上常用来清点人数或保持队形。   可正是这句口令,像一道闪电划破夜幕,照亮了隐藏的真相。   “报告,二十六人!”一名士兵立正敬礼。   黄招强一愣——原本应是二十三人,怎会多出三人?   他猛地回头看了一眼队尾,那三个“士兵”站得有些别扭,动作机械,脸上的神色更是说不出的僵硬。   黄招强眼神如刀,一扫之下,立即发现破绽:他们身上的军服虽然颜色相仿,但做工粗糙,军靴是老式款式,甚至领口上的编号也是错的!   敌伪!这三个不是自己人!   黄招强来不及多说,猛地抽出手枪,怒吼一声:“有奸细!射击!”   话音刚落,他率先扣动扳机,子弹瞬间击倒一个伪装者。   其他护卫战士见状,亦毫不犹豫地开火,三名冒牌“战士”当即中弹倒地。   枪声响起的那一刻,树林的另一头也随即传来一片密集的枪声。   敌军埋伏果然早已就位,只等他们深入林中,一网打尽!   原来这三个伪装者就是用来在关键时刻引导方向、制造混乱的。   若非黄招强及时识破,整个队伍恐怕早已深陷包围。   “全体卧倒!火力掩护!绕后突围!”黄招强大吼。   他一边开枪,一边指挥小队快速变换队形。   尽管伤员众多,但此刻没人退缩,每个人都拼尽全力往林外突围。   护卫战士抱着枪边打边退,两人甚至用身体替担架挡子弹。   战斗持续了近十分钟,队伍终于穿出林边,冲入一片低洼的芦苇地。凭借地形掩护,他们总算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再清点人数时,除了两名护卫战士受了轻伤,其余人全部安然无恙。   伤员们一个个望着黄招强,眼里满是感激与敬佩。   事后,有人问黄招强:“你当时怎么就能一眼看出那三个人的问题?”   他只是淡淡一笑。   “我带的兵,每一个我都记得模样,哪怕背影、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势,都不会错。军服可以模仿,血气模仿不了。”   这句话说得铿锵有力,却又朴实无华,他不是凭侥幸,而是靠着长期战场历练出的敏锐直觉与对部队的深刻了解,才能在生死关头作出正确判断。   这起事件很快在连队乃至整个营地传开,黄招强也因此被上级通令嘉奖。   但他始终不以为功,只在一旁淡淡地说:“我只是尽了一个班长的本分。带人出去,就得带他们活着回来。”   信息来源:羊城派——“战斗英雄”黄招强旧居陈列馆在河源东源县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