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被梁启超称为“十一世纪最伟大改革家

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被梁启超称为“十一世纪最伟大改革家”。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 王安石像 王安石一生颇具争议,他因性格执拗,被称“拗相公”。他试图通过变法让北宋变强,却未曾想到因变法失败,被骂“祸国”之臣。 年少聪颖,立志“矫世变俗” 公元1021年,王安石出生在江西临川(今抚州)一个家世显赫的官宦家庭,他的家族自叔祖父王贯之起便以“一门八进士”科举入仕。他的父亲王益为官清正正,注重民生。为了培养好王安石,从小便带他宦游南北,让王安石能够亲眼目睹民间的疾苦,培养他忧国爱民的品格,王安石也因此立志要“矫世变俗”。 据传王安石13岁那年在宜黄求学时,他因性格顽劣,让老师杜子野极为头疼。可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他的老师晚上睡觉时梦见观音给他托梦,让他以白茶树制茶为王安石降火,定可降服王安石。他的老师醒来后立即照做,王安石喝了后果然性情大变,一心只知学习,不再调皮捣蛋。 当然,这估计是个民间的传说吧,以王安石的家庭氛围和遗传基因,学习对他而言,肯定是手到擒来的简单,否则白茶树制成的茶肯定卖断货了吧! 公元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并任命为扬州签判,后历任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在鄞县期间,他推行“青苗法”,以官粮低息贷给农民。他组织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深得民心,这些举措也为他日后变法积累了经验。 “拗相公”却感情专一 王安石对待感情极为忠贞不渝。 他的妻子吴氏暗中买下一名军官之妻,打算让他给自己老公为妾。王安石知道后,极为生气,严肃的批评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这个女子是为救夫才将自卖后,被这个女子的行为深深感动,他不仅没有将她纳为妾,反而给她钱财,帮助她找到自己的丈夫,让夫妻两团圆。 其实,在宋代的士大夫普遍纳妾,这也是王安石为什么少年时就立志要“矫世变俗”。王安石作为当朝宰相,自然有不少人主动巴结他,于是有的同僚就给他送姬妾,但都被他一一回拒,也因此王安石被讥讽为“不正常”,甚至被谣传有“难言之隐”。 变法激进,遭遇两次罢相 宋神宗赵顼即位后,王安石因《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直陈时弊,受赏识重用。公元1070年王安石被拜为当朝宰相,就此开启他的“熙宁变法”。 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主张,变法的核心措施就是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市易法等,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富国强兵,缓解财政危机。可就是因为变法内容太多,变法过于激进,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 公元1074年,北宋爆发了严重旱灾,以司马光、苏轼为首的保守派将天灾归咎于王安石的变法。而在执行中又因朝廷地方官员的腐败无能,直接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民间怨声载道。宋神宗面对群臣的压力,迫于无奈只能罢免了王安石。 公元1075年,因变法派吕惠卿的背叛,朝中变法派内斗加剧,一时间宋神宗面对复杂的朝堂局势,彻底没了办法。为了缓和朝堂的矛盾,王安石被召回并恢复宰相之职。但此时的宋神宗已经对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也对变法开始摇摆不定。 公元1076年,面对宋神宗对变法的优柔寡断,加之王安石的独子王雱的病逝,彻底耗空了他的激情与精力,于是他选择了主动辞去宰相一职,辞官还乡。 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他的儿子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后,重新起用司马光为相,司马光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将王安石的变法全部废除。 当王安石目睹自己一生的心血付之东流后,悲叹到“亦罢至此乎!”。次年,王安石便郁郁而终。 王安石的一生以“矫世变俗”为志,一心只为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而奋斗。虽然变法失败,郁郁而终,但他敢于改革创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依然为后世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