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输的人才能成为赢家》
(英)汤姆·霍加德著
斯亮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25年1月出版
◎潘楷昕
金融市场瞬息万变,每个交易日都上演着无数次的得与失。纽约华尔街11号,纽约证券交易所大楼交易大厅。清晨七点半,空旷的交易大厅灯光渐次亮起,数千块显示屏在晨光熹微中默默闪烁,数字不断跳动,记录着全球资金的流向。工作人员开始检查系统,为即将到来的交易日做最后准备。这里是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中枢,每天都上演着无声却波澜壮阔的财富博弈。在这个用K线图谱写历史、以盈亏衡量成败的世界里,真正的胜利究竟是什么?英国资本市场知名操盘手汤姆·霍加德的专著《最懂输的人才能成为赢家》以其独特的洞察力,撕开交易世界的华丽外衣,引领读者步入一个充满矛盾与智慧的思考空间。
这种洞察源于霍加德自己的一次华丽转身后的跌落。他曾创下惊人的交易纪录:连续39个交易日无亏损,月赚40万美元。早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夕,作为伦敦顶级投行的交易主管,他在一个平凡的交易日里凭借敏锐直觉斩获50万英镑利润,创下个人巅峰纪录。就在这场“完美胜利”即将收官的最后30分钟,命运的指针悄然转向——面对市场的突然逆转,他的傲慢驱使他顽固地对抗市场规律,拒绝止损。这个决定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瞬间引发连锁崩塌,不仅当日所有获利付诸东流,更在随后的市场暴跌中遭遇重创。
这次惨痛教训,让霍加德顿悟:击败市场的第一步,是战胜内心那个永不满足、难以驾驭的自我。这本书超越了常规交易指南,揭示了市场背后的人性本质。通过解构交易者内心的贪婪与恐惧,霍加德提出了一个颠覆传统的交易哲学:在看似追求胜利的金融战场上,真正的赢家恰恰是那些能优雅地接纳失败、从挫折中提炼智慧的人。
“输家智慧”的生存法则
交易的世界是一座迷宫,大多数人在其中追求的是精准预测。从华尔街到伦敦金融城,交易者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仪式:清晨研读财经要闻,日间紧盯技术指标,深夜钻研量化模型,执着地寻找那个完美的交易方程式。他们深信掌握了足够多的数据和模型,就能预知市场的每一次转折。
执着于预测的精准性正是交易迷局的第一重陷阱。霍加德的成功经历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在一次交易大赛中,他仅用一年时间就将3万美元的起始资金增长至130多万美元。他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拥有复杂的预测系统,而在于独特的风险管理理念。
与普通交易者每个点位10美元的风险敞口相比,他的单点风险敞口常常达到3500美元。这种惊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源自他对市场本质的独特理解。根据《华尔街日报》2023年10月发布的金融从业者行为调查显示,专业交易者平均每周花费52小时在技术分析上,用于思考风险管理的时间只有不到10个小时。霍加德的实践证明:在这座迷宫中,真正的生存法则不是追求完美预测,而是拥抱“输家智慧”。
盲目追求完美预测往往导致灾难性后果。霍加德在书中记录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案例:2015年,一位资深对冲基金交易员创造了连续3个月稳定盈利的佳绩。这条不断攀升的收益曲线让他开始相信自己已经“掌握”了市场的脉搏。伴随着信心的膨胀,他逐步加大交易仓位,放宽止损标准,同时将触角伸向更多的交易品种。一切看似都在向最好的结果靠近,然而到了第四个月,一次市场的剧烈波动就吞噬了他之前积累的全部盈利,重创了他的交易信心。多年后,他在一次研讨会上坦言:正是那种“以为自己看透了市场”的自负,让他忽视了市场永恒的不确定性。
霍加德反复强调,市场的本质是一场概率游戏,每一次预测都蕴含着不确定性。认识到这一点,是迈向成功交易的第一步。基于这种认知,他设计了一个独特的训练方法:要求交易者在模拟账户中刻意做一些“错误”的交易。例如,故意在技术指标显示超买时,小额买入并设置严格止损,或在明显上升趋势中尝试少量做空,体验预期失败的完整过程。这种看似荒谬的做法,实际是在训练交易者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力。就像接种疫苗一样,通过小剂量的“失败”建立起健康的交易心态,培养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免疫力。
在谈到止损这个交易界的“老生常谈”时,霍加德提出了革新性的见解。他创造了“止损包裹”的管理方法:把每日止损额度分成若干个“包裹”,一旦某个“包裹”用完,必须立即暂停交易。这种方法不只是简单的风险控制,更是一种交易哲学的体现:止损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交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他的交易室里,三样简单物品构成了“交易者修行套装”:沙漏的作用在于强制他在决策前进行冷静思考;写有“今天的止损是我的朋友”的便签提醒他拥抱失败;小镜子帮助他捕捉面部微表情变化,觉察那些潜藏的情绪化交易征兆。这套看似朴素的工具组合,实则是霍加德交易哲学的物质化体现。
“预期管理”是霍加德理论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支柱。在他看来,交易失败往往不是策略出了问题,而是预期出了偏差。他建议交易者将注意力从“预测市场方向”转移到“管理交易风险”上。为此,他开发了一套独特的交易日记系统,把每次交易前的心理状态和市场预期作为核心记录内容,而不是传统的盈亏数据。通过长期的记录和复盘,交易者能够培养出更务实的市场预期。
从止损策略到预期管理,霍加德为我们揭示了交易中“输”的智慧。掌握这门艺术的关键,是直面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传统的交易思维会让我们在市场中屡屡受挫?这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认知重构。
打破思维桎梏重塑交易认知格局
在交易的世界中存在一种无形的思维桎梏。传统交易心理学过分强调纪律和机械执行,把交易者塑造成精确遵循指令的机器,同时忽略了认知格局的根本重构。霍加德在书中用一个生动的比喻直击这一问题的核心。他将大多数交易者比作站在森林里的鸟类学家。这些学者手握最新的气象数据,掌握鸟类详尽的迁徙规律,配备精密的观测仪器,试图用已知的飞行规律去预测每一只飞鸟的飞行轨迹。就像一位鸟类学家可能精确计算出候鸟迁徙的大致路线,却无法预知某只特定鸟儿的下一个转向,交易者也常常在宏观趋势与微观波动之间迷失方向。
霍加德在书中记录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实验。他在2018年主持了一项重要研究,邀请了20位来自伦敦金融城不同机构的职业交易者参加一场为期3个月的模拟交易比赛,这一实验后来在《金融交易者心理学季刊》上发表。他将参赛者分为两组:A组可以自由运用他们精心研究的技术分析方法,并且配备了最先进的交易终端;B组则只能采用简单的随机入场策略,唯一的要求是必须严格执行预设的止损规则。比赛的结果令人惊讶,尽管A组在预测市场方向上的准确率明显更高,达到65%以上,但是最终整体收益率却低于只能靠基础风险管理的B组。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在真实的交易环境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远超过市场预测的准确性。
在探讨交易心理学的创新时,霍加德引入了“黑天鹅之父”纳西姆·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中提出的“反脆弱性”理念,并将其发展成一套实用的交易方法论。霍加德解释道,“反脆弱性”与传统的“坚韧性”有本质区别,坚韧只是在压力下保持不变,而反脆弱则是在压力下变得更强。具体到交易中,这意味着交易系统应设计成为能从市场波动中获益,而非仅仅抵抗市场的波动。
霍加德在书中详细阐述了三类交易系统的表现特征:脆弱型系统在市场波动下崩溃;稳健型系统能在波动中生存;而反脆弱型系统则能在波动中成长。他还通过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衡量交易系统的反脆弱性,如“压力收益比”。
正是这种反脆弱性思维为霍加德的实战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过程中,他创造了“波动性共生”策略,把市场的不确定性从潜在威胁转化为盈利机遇,并在书中提供了系统性实施框架。
2024年初的中东地缘冲突为这种思维方式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位实践霍加德理念的伦敦对冲基金经理在危机爆发初期,没有追随市场恐慌情绪,而是利用原油价格的剧烈波动获取收益。他应用“波动性共生”策略,在原油价格暴涨20%时逐步建仓做空,随后在价格回落15%时分批平仓,最终在这次危机中取得了超过40%的回报。这位基金经理后来在接受采访时直言:“霍加德的交易哲学帮助我在混乱中保持清醒,在不确定性中发现机会。”
霍加德提出了一个独特的交易训练方案:“逆向交易日”。他建议交易者每周预留一天,刻意违反自己习惯的交易规则进行操作。比如,习惯做趋势交易的人尝试反转交易,惯用技术指标的人改用基本面分析,长线交易者尝试日内交易等。这个表面上看似冒险的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深层的思维训练。在实践中,许多交易者通过这种方法发现了传统技术分析之外的盈利机会。一位固守趋势交易的操盘手在“逆向日”尝试反趋势交易时,就意外发现了市场的“假突破”规律,由此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交易系统。
贯穿霍加德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概率思维的培养。他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富哲理的练习,要求交易者在每次入场前,必须列出至少三种可能的市场走向,并给出具体的概率评估。这个练习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提高预测准确率,而在于培养交易者的立体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摆脱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正如霍加德所说:“在市场中,最危险的不是判断错误,而是固执己见。”
从鸟类学家的比喻到概率思维的培养,霍加德帮助我们打破了传统交易思维的桎梏,而认知的重构则是交易者成长之路的起点。
涅槃与局限交易理论的双面真相
每一个卓越理论,皆怀光明与限度,恰似双刃剑的锋刃与暗面并存。
在书中,霍加德揭示了交易理论的双面真相:一方面是通过失败达成的涅槃重生,另一方面是方法论本身的内在局限。他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每个成功交易者的成长历程,都是一部不断“死亡”与“重生”的修行记录。他以自己的经历诠释了这一观点。1999年,在一次重大市场波动中,他损失了全部交易资金,陷入人生低谷。在那段艰难时期,他选择暂别交易,转而深入研究心理学和东方哲学。这段看似远离市场的时光,最终帮助他重构了对交易的全新认知,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篇章。
这种“涅槃重生”的历程并非个例。
霍加德在书中讲述了一位期权交易员在2012年欧债危机中的转型故事。这位交易员在这次危机中遭遇重创,账户亏损超过70%。面对惨痛的失败,他没有选择立即重返市场,而是用了整整一年时间进行深度反思。在这期间,他发现自己过去总是追逐市场趋势,却忽视了市场情绪的重要性。基于这一认知,他开发出了一套基于“反向思维”的交易系统,专门捕捉市场的过度反应。这个系统不仅帮助他收复失地,更带来了持续稳定的收益。
在分析这些成功转型的案例时,霍加德发现一个共同特点:真正的突破往往始于对失败的彻底接纳。只有在承认并接受失败后,交易者才能开启真正的重生之旅。
与其试图控制情绪,不如学会利用情绪。这种认知促使霍加德开创了革新性的情绪管理方法。他开发了“情绪量化系统”,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交易情绪框架。这一系统采用多层次评分机制,霍加德同时将恐惧、贪婪、犹豫等具体交易情绪赋予精确数值,创建了一套“情绪指标库”。在这个指标库中,每种情绪都有0至10分的评分区间:当贪婪指数超过8分时,系统会自动提示降低仓位至常规水平的50%以下;当恐惧指数达到9分以上时,反而可能是逐步建仓的良机,建议分批投入不超过30%的可用资金。
为更好运用这个系统,霍加德创新性地设计了“双维度损益图”这一特殊的交易日志,同时记录资金盈亏和“心理资本”波动。交易者通过分析这些数据,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心理优势和短板,从而打造更契合个人特点的交易策略。
这种情绪量化方法在2023年美国硅谷银行危机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当时,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VIX恐慌指数一度飙升至30.81,全球金融市场情绪指数创下2008年以来的新低。采用霍加德情绪量化系统的伦敦某对冲基金交易团队注意到,他们的恐慌情绪指标达到9.2分的极值,这就成了他们的建仓信号。团队在SPDR标普地区银行ETF价格低点附近分三次建仓,总计投入管理资金的25%。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市场低点,该ETF在接下来的三周内反弹超过20%,团队仅此一次操作就取得了约12%的组合收益。
在当今金融科技时代,霍加德的这套交易哲学展现出更强的现实意义。根据《金融时报》2024年1月的报道,随着人工智能量化交易的普及和高频交易的兴起,华尔街顶级投行高盛集团自身的股票交易中已有75%由算法执行,这一数据来自该公司2023年第四季度投资者报告。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性因素在交易中的重要性不减反增。2023年美股科技股的巨幅波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当市场对人工智能概念股趋于狂热,英伟达的股价在短短半年内上涨超过200%,微软的市值一度突破3万亿美元大关时,那些能够保持清醒、提前在高位减仓的交易员,成功避免了随后的剧烈调整。这印证了霍加德的核心观点:在高科技主导的市场中,真正的制胜关键往往不是技术工具,而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霍加德的涅槃理论通过对交易心理和市场本质的深刻洞察,为交易者指明了一条心灵成长之路。这种洞察在当代金融市场的考验中不断得到印证。不过,任何理论的生命力都在于其现实应用价值,而实践往往比理论更加复杂多变。正如阳光会投下阴影,优秀的理论体系也往往带有其固有的边界。审视霍加德方法论的局限性,不是为了否定其价值,而是为了更全面、更辩证地运用这套交易智慧。
首先,霍加德的方法论主要基于成熟市场的交易经验,在新兴市场或监管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中,其有效性可能大打折扣。2022年,《国际金融市场季刊》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市场机制不健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环境下,“反脆弱”策略的成功率仅为发达市场的60%左右。
其次,霍加德的“波动性共生”策略对特定交易品种存在明显偏好。该策略在股指期货、外汇和大宗商品等高流动性市场表现出色,但在低流动性的个股或小众品种中则不易实施。一位曾尝试将该策略应用于小盘股交易的基金经理指出:“在流动性不足的市场中,几乎不可能在波动加剧时逐步增加仓位,因为价格滑点和交易成本会严重侵蚀收益。”
第三,霍加德的理论将心理因素置于核心地位,相对轻视了系统性风险和“黑天鹅”事件的影响。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许多遵循霍加德方法的交易者在面对地缘政治风险时仍然遭受重创。这表明,即使最完善的心理准备也无法完全抵御某些系统性冲击。正如一位量化对冲基金经理所说:“心理因素确实重要,但在极端市场环境下,没有任何心理训练能让你在算法交易和高频交易主导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霍加德的方法论需要大量时间投入和自我反思,这对许多兼职交易者或资源有限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可能难以实现。一项针对零售交易者的调查显示,对于霍加德建议的严格记录和复盘流程,约70%的个人投资者表示无法坚持超过三个月。这种高要求的方法论在理论上完美,但在实践中面临执行难度。
这些局限并不意味着霍加德的理论缺乏价值,而是提醒我们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交易秘诀。每个交易者需要根据自身条件,有选择地吸收和应用霍加德的智慧,而非盲从。霍加德本人也强调交易是一门高度个人化的艺术,最终每个人都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正如霍加德在本书结尾写道:“市场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交易者心中的贪婪与恐惧。当你学会欣赏失败的价值,拥抱不确定性的存在,你就已经站在了胜利的起点。成功的交易者不是那些从不犯错的人,而是那些善于从错误中汲取智慧的人。”
这番洞见是交易场上“知输而赢”的智慧博弈精髓:在金融战场上,真正的赢家不是那些技术最精湛的人,而是那些精通失败艺术、能在挫折中涅槃重生,同时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方法都存在局限的人。
每一次失败都是迈向胜利的机会,每一次挫折都是获得新生的契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战场上,最终的胜利不在于征服市场,而在于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