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部队对一种60mm口径迫击炮性能不满意,打算将其撤装,它的型号是:63式。这种迫击炮的体积小巧,机动性不错,但射击的稳定性不太好。装备部门考虑再三,还是把它列入了准备撤装的名单中。但就在这时,国际市场上对60mm口径迫击炮强劲的需求,却彻底改变了63式的命运。 俗话说得好,“强中自有强中手”,装备部门那时候估计也是这么想的,觉得总有更好的武器在等着他们。可世事难料啊,历史这家伙就喜欢搞突然袭击。 虽然63式迫击炮轻巧灵活,但射击不稳定这个毛病,就像是得了顽疾,怎么治都治不好。军工部门也是拼了,改来改去,整出个60-1式,射程远了点,重量也上去了点,可那可靠性还是让人捏把汗。到了七十年代初,装备部门一拍大腿,决定把这“60迫”家族一锅端了。 可就在这时,国际市场上突然对60毫米迫击炮来了兴趣,需求量噌噌往上涨。这下可好,63式迫击炮就像是被幸运之神亲了一口,居然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北方工业联手南京理工,还有几家“不起眼”的小三线工厂,搞了个科研天团,在唐治、冯文有、孙长安这些大佬的带领下,玩起了技术。他们脑洞大开,给座板整了个圆形窗户设计,射击稳得跟老狗蹲一样;炮管上加了螺纹,散热快得跟吃冰棍似的;炮弹也改了,加个闭气环,打得那叫一个准!这一波操作下来,老63式迫击炮直接变了个大帅哥。 十年一眨眼,WW90和PP93这两款改进版迫击炮就闪亮登场了。特别是WW90,射程从1470米一跃成了5750米,偶尔还能飚到6000米,成了全球同口径里的“长跑冠军”,重量还就20公斤左右,轻巧得很。这下可好,国际市场的大门敞开了,解放军也重新爱上了它,大批采购给部队用上。 市场需求就像个磨刀石,把技术磨得越来越锋利,而技术一锋利,军队的战斗力也跟着噌噌往上涨。63式迫击炮的故事,简直就是一部逆袭大片:从差点被抛弃,到靠国际市场翻盘,最后成了军工界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