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网讯5月9日,江面云层低垂,江风微凉。远处,一艘巨大船舶破浪而来,缓缓靠近镇江港码头。295米长、46米宽,吃水达12米的“宝仪”轮在海巡艇护航和引航员指令下平稳靠泊,岸边作业人员紧张有序地投入接船流程。
“这是镇江港实现12米吃水开普型船舶常态化靠泊的标志性节点。”镇江海事局副局长李盛平介绍。早在2024年10月25日,镇江港就首次接靠了吃水12米的20万吨级希腊籍“西比拉”轮,打响深水靠泊“第一枪”。如今,“宝仪”轮顺利靠泊,标志着12米吃水船舶已从“首次尝试”走向“常态运行”。镇江港由此迈入“深水时代”。
表面看是几十厘米的突破,背后却是港口综合服务能力的跃升。据测算,以铁矿石为例,开普型船舶吃水从11.36米提升至12米,单航次可多装载约8000吨,每年为腹地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近5500万元,港口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实现“双提升”。
这条“深水航道”的打通,是镇江海事局打造“金牌航线”的关键成果。围绕铁矿石、农业物资和件杂货三条重点航线,镇江海事局牵头整合引航、航道、科研等多方资源,从航线优化、服务提效到机制创新,推动打造镇江产业港“金牌航线”项目,助力港口高质量发展。
“我们发挥镇江港作为开普型船舶进江‘最后一站’的区位优势,通过高效装卸和配套服务,助力港口建设长江最大的铁矿石加工中转基地。”李盛平介绍。农业物资航线则聚焦钾肥等大宗物资,通过“江河海联运+水水中转”等方式,助力镇江港成为全国最大的钾肥进口港和农业生产资料集散地。
截至目前,镇江海事局已保障64艘开普型海轮安全靠离,其中吃水11.8米及以上的达31艘,12米吃水常态化正在加快实现。
港口企业也切实感受到了便利与提效。“以前大船靠泊流程复杂、等待时间长,现在有了标准化机制和全流程协同,‘金牌航线’确实为我们节约了不少成本。”镇江飞洋国际船务代理有限公司船务部经理吴珊珊说。
为提升船舶通行效率,镇江海事局创新实施“全流程优先保障机制”。一方面,联合上海吴淞海事局为“金牌航线”船舶优先安排乘潮进江,压缩等待时间;另一方面,协调引航机构为重点船舶优先安排引航服务。
“我们还推动‘直进直出’作业模式,尽可能减少锚泊等待时间。”李盛平介绍,海事部门设立“金牌航线”专属审批通道,实现船舶进出口岸审批、加油、补给等业务“一站式”办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金牌航线”的打造不仅是港口服务的内部优化,更是一场跨区域、跨部门的深度协同。镇江海事局积极推进区域联动,与长江引航中心合作,探索“江苏段一程式引航”模式;与宁波、舟山、太仓等港口安检机构对接,推动安检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提升船舶运营效率。
一套机制串起一条航线,一条航线带动一个产业链。“金牌航线”的背后,是镇江打造高能级产业港口、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实践。
数据显示,2024年镇江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95亿吨,首次跻身全国港口前20位,增幅位居全省长江港口首位。“金牌航线”正逐步成为镇江港口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这座“因江而名、因水而兴”的城市,正以更加开放、高效、智慧的姿态,拥抱水运新时代。(陶立波通讯员刘露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