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男孩天生脑瘫,医生和父亲都建议拔管!不料,妈妈却带着他先考北大再考哈佛!妈妈的一句话让人泪目了,她说:“我不狠心,孩子就没有未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8年的一个夏天,邹翃燕刚刚结束生产,却没有听到熟悉的新生儿啼哭声,孩子被迅速送进了保温箱,医生诊断为重度脑瘫,颅内出血,宫内严重缺氧,生命体征极其微弱。 医生表示,这个孩子即使抢救过来,也很可能终身瘫痪,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建议家属放弃抢救。 邹翃燕的丈夫听完医生的建议,第一反应是签字放弃,他觉得日后负担太重,不值得挽留一个没有未来的孩子,他把决定权推给了妻子,说以后的一切她必须自己承担。 邹翃燕拖着尚未恢复的身体,走到保温箱前,孩子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脸色蜡黄,身体僵直,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却不肯退让一步。 她不愿意就这样看着一个生命被放弃,不论别人怎么劝,她都只认定一个想法,只要孩子还活着,她就有义务去尽母亲的责任。 孩子最终活了下来,但确诊为重度脑瘫,肌肉紧张、四肢僵硬,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医生告诉她,康复训练是唯一的希望,虽然不能完全恢复,但坚持下去可能会有改善。 于是她开始带着孩子踏上漫长的治疗之路,治疗的过程极其艰苦,每隔两天就要去医院进行一次高强度的物理刺激。 在医院里,医护人员会反复揪起孩子背部的皮肤,用力按压刺激神经,每次治疗结束,孩子都会哭得脸色发青,背上布满了淤青。 除了医院的康复项目,邹翃燕还自学相关知识,自己在家给孩子做训练,她买来旧报纸让孩子练习撕纸,锻炼手部协调力;用气球训练颜色辨识能力,锻炼视觉神经的响应速度;在家中放置一些简单的障碍物,让孩子试图移动身体跨过。 在别人休息的时间,她一边批改学生作业,一边照顾孩子,晚上等孩子睡着后,她还要赶去做兼职,靠卖保险维持高昂的治疗费用。 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后,她想方设法让他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一开始,孩子的走路姿势不自然,说话口齿不清,经常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和排斥。 她多次到学校与老师沟通,也会在班级里向其他孩子说明儿子的情况,渐渐地,一些同学不再排斥,甚至主动帮助他。 孩子刚上学时,学习成绩非常差,课本上的内容他总是比别人慢半拍才能理解,邹翃燕从不批评,只是每天陪着他一遍遍温习,她经常自己出题给他做,鼓励他把每次练习都当成挑战。 有一次,为了教孩子正确握筷子,她准备了二十多双不同粗细的筷子,每天一遍遍练习,从不会夹,到能夹起一粒花生米,足足用了半年。 到了初中,孩子的成绩开始逐步提高,他开始喜欢读书,也能独立完成作业,有一次孩子因为不小心撞倒了别人的书,被同学踢了一脚回家后腿上都是伤。 她没有指责学校,而是带着孩子找到那位同学,让他们当面说清楚缘由,那次之后,孩子在班上的处境变得更好了。 整个青春期,康复训练从未中断,每次假期,她会带着孩子到外地参加更专业的治疗班,别的孩子在玩耍时,他在练站立和平衡。 别人打篮球时,他在练习走直线,训练结束回家,她要背着十几公斤的儿子走上楼梯,因为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旧居民楼。 高中三年,她几乎每天都陪着孩子一起早起晚睡,查资料,准备考试,孩子最终在高考中取得660分,被北京大学录取。 大学期间,他表现优异,保送研究生,并成功申请到哈佛大学法学院,学成后,他选择回国工作,成为一家大型企业的法律顾问。 这些年,邹翃燕也没有停止学习,她在繁忙的生活中完成了继续教育课程,成为一名康复教育领域的专家,后来担任了省级礼仪协会的副会长,她从没把自己的付出当成牺牲,只说自己做了母亲该做的事。 有人问她,这一路怎么坚持下来的,她没有讲很多道理,只说了一句,“我不狠心,孩子就没有未来。”这句话打动了无数人,也让很多陷入困境的家庭看到了希望,她没有改变命运的魔法,她只是一直没有放弃。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