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为了让荷属圭亚那独立,荷兰哭着求着,几番讨价还价后支付了35亿荷兰盾,总算把荷属圭亚那改成了苏里南。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荷属圭亚那) “独立”俩字,听着就提气,多少人盼星星盼月亮,就为了挣脱别人的屋檐,自己说了算!可真把那份“自由文书”拿到手,日子就一定比以前舒坦,南美洲的苏里南,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还有法属圭亚那,这几个地儿的故事,可把这事儿的正反面都给照清楚了。 先说苏里南吧,南美洲北边那么一小块,还没中国一个省大,拢共五十来万人,人少归人少,热闹可不减,印度裔、非洲裔的克里奥尔人、印尼来的、丛林黑人、土著印第安人,再加上后来的华人白人,五颜六色,简直是个微缩版的“世界村”, 这地儿按说不赖,有山有水有资源,可命就是有点背。 几百年前荷兰人来了,成了这儿的主人,为了从这块叫荷属圭亚那的地界上刮油水,荷兰人先是弄来非洲黑奴种甘蔗、咖啡。 那日子叫一个惨,据说运了三十多万黑奴,到头来废奴的时候,活着的不到五万,后来不让使唤奴隶了,荷兰人又从印度、印尼这些亚洲地方招劳工。 再往后,美国人和荷兰人在这儿发现了宝贝——铝土矿,造飞机、造导弹都离不开它,这一挖矿建厂,苏里南的经济立马就靠上了铝土,八成的进项都打这儿来,农业也不错,稻米技术那是世界一流,香蕉甘蔗什么的,随便种种就能长。 听着是不是还行,可这都是给人家打工,当地铺子里卖的东西,十样里头有九样是进口的,连个火柴都得从瑞士买,苏里南整个就是荷兰开的一家分公司,自己说了不算,赚的钱大头也都流回了老板荷兰那儿。 不过话说回来,有这么棵大树罩着,苏里南老百姓的日子倒也过得去,工作不难找,孩子上学还能学好几门外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二战一打完,世界风向变了,各地的殖民地都嚷嚷着要自己当家,荷兰呢,也觉得苏里南这“孩子”养着挺费劲,每年得倒贴不少钱,甚至有阵子苏里南人的小日子比荷兰本国人还滋润。 荷兰人一琢磨,干脆让它自立门户得了,开出的条件也挺诱人:以前的账一笔勾销,再给三十五亿荷兰盾当“分手费”,那时候大概值二十亿美元,分十五年给,苏里南一听有钱拿,高高兴兴就答应了。 谁能想到,这“分手费”里头有猫腻,算上通货膨胀,再加上分期给,真正拿到手的也就六亿美金左右,更绝的是,还规定你得买荷兰的货,用荷兰的技术,这钱转了一圈又回荷兰腰包了。 要命的是,苏里南一独立,原来吃饭的家伙——铝土矿,在国际上不吃香了,澳大利亚、巴西那些地方开采铝土成本更低,苏里南的铝卖不上价,产量也跟着往下跌,原先占国民生产总值三成、出口八成的制铝业,还都攥在美国和荷兰公司手里头。 后来荷兰干脆连那笔“分手费”都给断了,苏里南政府一下子少了差不多四分之一的开销,日子能好过吗,失业率噌噌往上涨到百分之十七,物价跟坐了火箭似的。 经济一塌糊涂,人心就散了,工会闹罢工,军人搞政变,社会上有点头脸的人物还在莫名其妙的冲突里丢了命,老百姓对政府彻底没了指望,邻里之间也开始互相防着,东西贵得吓人,偷抢的事儿天天有,好多人看不到出路,干脆拍屁股走人,据说有一半人都跑到荷兰去了。 有个跑去荷兰的华人就叹气,苏里南以前可真是我的天堂啊,要是不独立,我估计一辈子都不会走,这话听着,心里真不是滋味儿。 苏里南这悲剧,说到底还是老根子没拔掉,殖民地那套单一经济,太依赖别人,自己没啥造血的本事,荷兰当“保姆”当久了,苏里南自己缺治理经验,独立后还是老样子,不出问题才怪,再加上钱袋子一直没在自个儿手里,发展往哪儿走都得看荷兰脸色。 看完苏里南,再瞅瞅不远处的法属圭亚那,它跟苏里南挨着,当年也是欧洲列强抢来抢去的“肥肉”,最后归了法国,它的邻居,原来的英属圭亚那和荷属圭亚那(就是苏里南)都独立了,法国也寻思着让法属圭亚那自己过日子,毕竟,养着这么个海外摊子,法国每年也得掏不少钱补贴。 可法属圭亚那的老百姓不干啊,他们门儿清,真独立了,法国的补贴一断,就凭自己那点家底,哪能过上现在这种舒坦日子,法国科技那么发达,工业那么先进,自己拍马也赶不上。 所以,法国前前后后想让他们独立好几次,都被一口回绝了,人家就认准了跟着法国有肉吃,最后法国也没辙,只好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一个海外省。 苏里南、法属圭亚那,这2个地方,站在历史的岔路口,选了三条不一样的道,也活出了三种不同的光景,苏里南要了政治上的独立,却在经济和民生上栽了大跟头,老百姓在动荡里头苦苦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