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864年,李秀成落入湘军之手,命悬一线,他写下一份将近五万字的供词,字里行间,

1864年,李秀成落入湘军之手,命悬一线,他写下一份将近五万字的供词,字里行间,除了交代太平天国的兴衰,还大胆劝曾国藩反清称帝。

同治三年六月,天京的城墙在炮火中轰然崩塌,李秀成策马狂奔时,甲衣被飞溅的砖石划开数道血痕。

李秀成回头望向天王府方向,那里的浓烟正将半边天空染成赤红色。太平军残部战斗中不断倒下,见情况危急,李秀成把自己的战马让给“幼天王”洪天贵福骑乘,并让随身的护卫掩护突围。

望着远去的洪天贵福一行,李秀成松了口气,另骑了一匹不得力的马,往方山方向逃离。

几天后的黄昏,当湘军搜山火把照亮整片山林时,无处可逃的李秀成当了俘虏。为首的湘军把总狞笑着对李秀成说:“忠王殿下,九帅有请。”

当李秀成被押至曾国荃的大营后,曾国荃因为弟弟曾国华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战死在三河镇,故对李秀成痛恨有加,摆了一排的刑具。

在酷刑之下,李秀成面不改色,曾国荃气得骂道:“在三河、江宁等地,你杀了我多少湘军兄弟,

这笔账该怎么算?”

李秀成突然笑出声,说:“你兄长曾国藩还讲些礼数,你却是这种人,可悲,可叹。”

湘军打下南京后,虽抢夺了大量财宝,但曾国荃还是觉得数量太少,认为有更多的财宝被藏了起来。因此,曾国荃如此对待李秀成,除了报复之外,还有一个不便直言的心思,那就是想从李秀成口中,打听出“太国宝藏”的地点。

曾国藩得知李秀成在拷打之下,虽“遍刺以锥,血流如注”,但却谈笑自若后,不由得称奇,决定亲自审问这个太平天国中大名鼎鼎的“忠王”。

当浑身是血的李秀成被拖进书房时,曾国藩凝视着这个昔日的劲敌,让人递过去一杯凉茶,说:“

忠王何苦?若肯将太平天国诸事详述,我保你全尸。”

李秀成说:“曾大人,你敢不敢听我一句肺腑之言?”

曾国藩说:“不可胡言乱语,你且去写供词。”

供词写到第三日深夜,狱卒发现李秀成在砖墙上刻下一行小字:“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东南半壁岂无主。”

曾国荃听到消息后,踹开牢门,抢过李秀成写了大半的供词看了起来,当看到 “曾公若举义旗” 几字,瞳孔猛地收缩,对身旁的亲信叮嘱说:“李秀成写的供词,直接交给我,不许让任何人看。”

李秀成写供词的速度很快,每天都在七、八千字,写完后,洋洋洒洒有近五万字。

曾国荃将供词递给曾国荃时,似笑非笑的说:“大哥,这里面的内容,你可得好好看看。”

深夜,曾国藩翻开供词,太平军金田举义时的细节跃然纸上,在看到后面时,当出现“曾公若振臂一呼” 的字眼时,曾国藩吓得一哆嗦。

曾国藩骂道:“这个李秀成,真是大逆不道。”

一旁的曾国荃说:“兄长手握湘军三十万,僧格林沁的骑兵远在直隶,正是天赐良机。”

曾国藩盯着曾国荃涨红的脸,想起咸丰皇帝在时,曾承诺“攻克天京者为王”,不想,等真的攻破天京后,别说“王”,连“公”爵都没有,曾国藩封侯,而曾国荃只被封伯。

曾国藩叹了口气,说:“两宫太后,频繁调动僧格林沁、李鸿章、左宗棠的部队,这是对我们不放心啊。李秀成的供词,这是要激起湘军和朝廷的内斗,不行,此人不能再留了。”

子夜时分,曾国藩的书房灯火通明,他和几个亲信幕僚,拿着李秀成的供词,逐字斟酌,逐段删改。

当曾国藩看到 “城中金银已空” 几字,想起曾国荃私吞太平军财宝的传闻侯,叮嘱说:“李秀成说天京并无多少金银,这段内容务必保留。”

一个幕僚说:“李秀成对大人的劝进之语,如何处理?”

曾国藩说:“相关内容,一个字都不能留,若让两宫太后看到,我有嘴也说不清。”

天色大亮后,忙碌完的幕僚们昏昏欲睡,有人问曾国藩:“大人,原稿如何处置?”

曾国藩说:“装三重檀木匣,明日由可靠之人送往荷叶塘。若有人问起,就说供词已付之一炬。”

曾国藩将李秀成的供词让人抄写了一份送去李鸿章阅看,李鸿章看完后,对亲信说:“这个李秀成,是个英雄人物。不过供词被改的面目全非,尤其是后面的内容,词不达意,李秀成究竟说了什么,也只有曾大人清楚了。”

8月7日,李秀成被处斩,临刑时谈笑自若,诵绝命词十句。

当李秀成的头颅落地时,那份真正的供词正随着漕船溯江而上。

百年后的1963 年,台湾的“世界书局”的影印本里,赫然出现了“李秀成自述”,而这是曾国藩的曾孙曾约农提供的。

尽管曾约农将曾家百年来视为机密的“李秀成自述”公布,但历史学家们还是无法完全掌握当年的密辛,因为原始稿件中,大量的语句被曾国藩涂抹。

由于流传的李秀成的供词内容,真伪难辨,这就牵扯到了对他的历史评价,有人认为他被俘后向曾国藩“摇尾乞怜”,有变节的事实;也有人认为李秀成是效仿三国的姜维,想诈降,并让湘军和清廷内讧,可惜功亏一篑。

能在生死关头,将坐骑让给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在受刑、临刑时谈笑自若,这样的李秀成,应该不是一个摇尾乞怜之徒,“忠王”对太平天国应该是“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