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T30/33式手枪配备赴朝作战部队的同时,国内兵工厂克服一切困难,立即着手开展对苏式武器的测绘工作,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利用从苏联引进的机床和设备,成功仿制了TT30/33手枪并命名为1951年式7.62mm手枪, 51式取消了TT33握把护片上五角星图案周围的“CCCP”字样(苏联的俄文缩写),套筒座后端左侧打有枪号、生产年份和八一军徽图案,右侧相应位置打有“五一式”三个汉字和厂徽。1951年至1953年,51式手枪共生产了20余万支装备部队,尽管基层官兵反映其作战性能不如盒子炮,但体积小、重量轻、威力大,作为自卫武器还是可以完全胜任的。由于51式的研制无论从人员技术上,还是从机器设备和制造工艺上,都是以苏方为主进行的,因而51式手枪实质上只是对苏式TT30/33式7.62mm托卡列夫手枪的简单模仿。 *51式手枪弹:1951年开始,牡丹江121厂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着手对托卡列夫7.62×25mm手枪弹进行仿制,同年命名为51式手枪弹,由于战事紧张,生产出的51手枪弹来不及打底标即运往前线,这就是少见的50发包装51式手枪弹。到了1952年,51式手枪弹的制造工艺进一步提高,底标开始采用简写的“东北”,并标注了生产年限及厂家(121厂当时也用“火炬”图形替代厂号),随着产量逐渐加大,50年代后期底标采用上下结构,即:上为厂家简写(如:121厂简写为11),下为两位生产年限,为了节省生产成本,弹壳材料也开始由覆铜钢替代黄铜进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