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我觉得大家都不是全能的,不要总想着在各个领域装逼,这不合适。既然两位V挂我,我还

我觉得大家都不是全能的,不要总想着在各个领域装逼,这不合适。既然两位V挂我,我还是回应一下。

刚才问了我这位朋友对以下评论的意见,朋友表示理解。因为这些人可能没干过一线,对一些理解浮于表面。

我这位朋友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汽车检测行业8年,从一线到实验室主任岗位逐步上来的,曾经主导过实验室建设,参与过多项标准的修订,负责过多次的实验室CNAS\CMA标准审核。所以不需要担心他没干过实验室(注明:是企业,不是学校研究室、实验室)。

先说说,“CNAS、CMA实验室,里面所有需要定期校准的仪器、量具都有一个系统管着。而且有专人负责,等等”。

当然了,现在第三方检测公司都会有这套系统的,LIMS系统很流行。上面不光有设备校准管理环节,还有设备维护保养、设备人员操作培训等等。

但讲真,系统是好的,制度是好的,但实操下来,有多少是敷衍,为了应付考核呢?

再来,确实系统会提前报警。但你知道一个设备管理员会负责多少设备吗?一个设备管理员管理两三百台大大小小设备很常见的(注意,一台设备上可能有多个计量要素,有些时候我们要拆开来计量,比如温湿度传感器、力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可能会在一台设备上,但这些都需要计量的)。而且,很多企业的设备管理员是兼任的,疏忽的情况就更多了。

所以有些时候难免会出现设备超期的情况。

这些问题别说平时检测了,在CNAS\CMA检查时,被查出来也不少见的。一般来说,只要数量不是特别多,只是开不符合项,责令限期整改。不会马上拉资质的。

再来了,计量本身也有学问。很多时候,单是一个传感器,就需要计量多个点。只要是CNAS\CMA盖章的,原则上要求是标准要求的点位必须校准,不允许跳点。(比如说,计量20℃~70℃,不能说20℃、30℃、40℃、60℃、70℃都是准的,我就认为它是线性的,50℃就不需要计量)

至于挂着各种头衔,由国家认定的,这些其实在行业内真没啥。做质量检测的中大型公司,谁不搞点头衔呢?

当然,有些人要说了,设备不单是外部送检,内部的自检也是要有的。真干过一线的,就不会说这种话。因为文件、记录是有的,但是不是每次认真做,很难。因为这些工作基本都是一线的检测员来负责,他们自己的常规检测工作就很多了,再做设备自检、设备间的能力比对,敷衍了事的不少了。

最后,我朋友提到有领导拒绝签字的情况。这个没办法举证,但只要干过一线的就知道,这不奇怪。很多领导审核报告,最喜欢看的是两处:(1)结论是不是合格,不合格报告尤为关注;(2)设备有没有计量,核心/关键设备有没有写到测试报告里面。

最后,说一个行业的小秘密。有一些第三方企业,会找一个“兄弟”计量公司,以应付计量超期或者计量报告需要修改的问题,这些计量公司可是有全套的合规资料的。

当然了,天津中汽研中心试验室,是国家轿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智能网联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国家汽车新产品申报公告检测机构,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也就是CCC认证指定试验室,汽车环保产品认证排放监管机构,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等等等等国字头认证资质,而且具备CNCA和CNAS试验认可。

头衔很硬,又是大企业,这些问题肯定会更重视。

最后说来,为啥天津中汽研中心试验室不愿意签字盖章呢?

只是猜测啊,外因:不想陷进舆论漩涡;内因:可能发现了测试的一些疏漏。

还要继续吗?汽车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