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2年,尼克松首次访华,在国宴上,他爱上了一道中国菜,不仅将整个盘子全部吃光

1972年,尼克松首次访华,在国宴上,他爱上了一道中国菜,不仅将整个盘子全部吃光了,甚至连汤都不剩,而这道菜后来更是成为了国菜…… 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这是中美关系转变的关键点,也是世界瞩目的一次重要外交。   中国十分重视,处处都追求尽善尽美,其中便包括招待尼克松的国宴。   那时国宴的标准是“四菜一汤”,招待尼克松的国宴由周恩来亲自负责,菜谱和菜单的设计都是他敲定。   1972年2月21日,万众瞩目的尼克松专机准点着陆中国土地,当晚7点,精心准备的国宴也端上了餐桌。   虽说不是每一样食材都昂贵、珍稀,但依旧收获了尼克松一行人的称赞,不枉费这些从天南海北调集来的食材。   其中一道菜,尤其受到他们的喜爱,时任国务卿的基辛格直白夸赞说:“这是你们中国的白珍珠。”   后来这道菜更成为了国宴佳肴之一,它就是芙蓉竹荪汤。   这道菜的特色之一在于里面的竹荪,当时为了让尼克松品尝到这一美味,还费了不少功夫。   尼克松国宴上的竹荪产自四川长宁,是加紧加急调过去的。   竹荪别名竹参,本身便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菌,与一般的蘑菇不同,竹荪的伞盖下长有裙子一样的网状菌幕,又被称为“真菌之花”。   竹荪不耐寒,但又不喜光,对温度和湿度极为挑剔,采摘的时机更直接关系到它的品质。   它一般在凌晨破蕾开裙,不但要求随开随采,还必须及时做好处理,否则会损害它的鲜美。   也因为它对生存环境、采摘和处理的严格要求,导致这一美味在野外难寻,在市场难求。   在古代,竹荪便凭借自己的鲜美味道和稀少产量,成为了宫廷贡品,被一众权贵追捧,与燕窝、鱼翅齐名。   寻常百姓很难享受它的美味,更难以人工栽培。   即使到了近代,哪怕再有权有势的权贵想品尝新鲜的竹荪,也只能等到固定的时节。   而尼克松访华在2月份,并不是竹荪最适宜生长的时节,就连北京也没有足够多的存货,只能急忙从四川长宁县的土产公司调来2斤。   据亲历这事儿的老干部胡树良回忆,那时上面还指明了这是一项政治任务。   2斤竹荪看似不多,调集起来却不容易。   长宁县土产公司没有现货,他们只得打电话问别处,总共问了万岭、相岭、双河和梅硐四处地方,才勉强凑齐2斤。   后来他才知道这竹荪原来是招待尼克松的,也正得益于这场国宴,四川的竹荪走出了国门,风靡世界。   国外的中餐馆纷纷求购,想要借竹荪为餐馆带来更高的人气,外国人也很好奇竹荪是否真如基辛格说的那般美味。   之后竹荪多次出现在国宴中,与各不相同的食材搭配,为国宴增添独特风味。   随着科技发展,人工栽培竹荪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它不仅从国宴走向世界,如今还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现在就算是普通人,都能一尝竹荪的鲜美了。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