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坏了!”河南许昌,一女子去电影院看电影,上厕所的时候,将柠檬水放在了洗手池旁边,上完厕所后女子拿起饮料喝了一口,却喝出一股肥皂水的味道,女子查看监控,竟发现是一小女孩故意往她的饮料里加了洗手液! 视频显示,女子的放在洗手池最右边靠墙处,上面就是挤洗手液的地方。 这事儿看着像恶作剧,细思极恐。监控里的小女孩踮着脚挤洗手液,动作熟练得像在奶茶店加小料。加完还探头探脑张望,确定没人看见才蹦蹦跳跳离开。要不是柠檬水瓶子被洗手液染成浑浊的奶白色,当事人可能还当是自己味觉出了问题。 别急着骂熊孩子。七八岁的小孩懂啥叫“投毒”?八成是刷短视频学的“整蛊挑战”,觉得往别人杯子里挤洗手液和往同学书包塞假蟑螂一个性质。可平台算法哪管后果?流量推给百万网友,模仿出事的锅全让家长背。小女孩父母这会儿估计正挨家挨户道歉,但真正该挨板子的是那些教坏小孩的“恶搞博主”。 最冤的是那杯柠檬水。电影院洗手间本就不是放饮料的地儿,可谁还没个内急手忙脚乱的时候?要说安全意识不足,满大街奶茶店敞开杯盖做饮料,也没见人往里投毒。现在倒好,喝口水得把杯子拴裤腰带上,公共场合的信任危机比洗手液还辣嗓子。 法律拿这种“小恶魔”也没辙。未成年保护法护着,顶天让家长赔个洗胃钱。但赔钱能治本吗?上个月上海有小孩往共享单车刹车喷胶水,这回是饮料加洗手液,下回保不齐搞出人命。未成年人作恶成本低到尘埃里,苦主只能自认倒霉。 电影院更是一身骚。保洁阿姨两小时擦一次洗手台,哪防得住“人工加料”?贴“请勿放置私人物品”的告示吧,显得不近人情;装监控吧,被说侵犯隐私。最后只能和稀泥送两张电影票了事,反正下次出事换个倒霉蛋扛雷。 倒是网友评论现了原形。有人骂“生女儿不教好不如生块叉烧”,转头自己家熊孩子正在小区拿水枪滋路人;有人嚷嚷“必须曝光小女孩长相”,完全忘了未成年隐私保护。键盘侠们义愤填膺的样子,跟往饮料里挤洗手液的小女孩,本质上都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这事儿最可怕的,是把人性里的“恶趣味”照得清清楚楚。从地铁上拔人假发,到超市捏碎方便面,现在升级成公共场合投“毒”,作恶的快乐阈值越推越高。今天能笑着往陌生人杯子里加料,明天就敢在火锅店倒洁厕灵,反正“好玩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