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看了,他已经死了,”2008年汶川地震中,一位父亲背着高大的儿子,徒步25公里带儿子回家。 5月15日,映秀镇的废墟上,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消毒水的刺鼻气味。程林祥跪在漩口中学的断墙前,用双手扒开一块块碎石。他的手指早已磨破,血迹混着泥土糊在掌心,可他顾不上疼,只想再看儿子一眼。 救援队用生命探测仪扫了一圈又一圈,最终在教学楼的夹缝中找到了程磊——那个16岁的少年,身上还背着帆布书包,包上挂着一个小熊猫挂件,像是随时会跳起来喊“爸,我饿了”。 可他再也不会说话了。程林祥颤抖着抱起儿子,僵硬的身体像一块冰冷的石头,刺得他心口发疼。 旁边的妻子刘志珍早已哭到失声,她撕下自己的围巾,擦去程磊脸上的尘土,低声呢喃:“娃儿,妈带你回家。” 可映秀到水磨镇,25公里的山路,震后早已被塌方阻断,213国道上满是滚落的巨石,百花大桥也已垮塌。 程林祥咬紧牙关,抬头望向远处的龙门山脉,眼神坚毅:“走不了车,我就背他回去!” 程林祥用工地上捡来的木板和麻绳,绑了一个简易担架。他把程磊的身体放上去,肩上扛起担架的一头,妻子刘志珍在后扶着另一头。 夫妻俩一前一后,踩着碎石和泥泞,深一脚浅一脚地往水磨镇挪。山路窄得只能容一人通过,余震不时袭来,头顶的石块“哗啦啦”滚落,程林祥几次差点被砸中。 他不敢停,只能咬牙硬撑,肩上的麻绳勒出血痕,膝盖在尖石上磨破,血水顺着裤腿淌下。 走了七八个小时,夫妻俩翻过一段悬崖窄道,程林祥体力不支,脚下一滑,差点连人带担架摔下山去。 刘志珍拼尽全力拽住他,眼泪混着汗水滴在担架上:“老程,娃儿还在,你不能倒!”程林祥喘着粗气,抬头看看天,咬牙爬起来,继续往前挪。 那一刻,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工地工人,而是一个父亲,用尽全身力气,只为兑现“带儿子回家”的承诺。 夜幕降临,山间的风冷得刺骨。程林祥脱下自己的工装,盖在程磊身上,又从路边捡来一块破棉被,裹住儿子的脚。他低头看着那双磨穿底的解放鞋,想起一个月前,程磊还穿着这双鞋在院子里踢足球,笑得满头大汗。 那时的他,总嚷着要考大学,带爸妈去成都看大熊猫。可如今,足球还在,笑声却没了。 5月16日凌晨,程林祥终于看到了水磨镇的轮廓。镇口那棵老核桃树下,邻居们远远地守着,有人默默递上一瓶水,有人低声叹息:“老程,节哀。” 程林祥没说话,只是点点头,径直走向家门。院子里的柿子树还在,树下却多了一块新翻的泥土——那是邻居木匠连夜赶制的薄皮棺材。 刘志珍跪在棺材前,用颤抖的手把程磊的课本和足球放进去,像是想留住他未完成的青春。程林祥站在一旁,盯着棺材上的木纹,沉默了许久。 直到坟头种下柏树苗,他才蹲下身,低声说:“娃儿,爸对不起你,没能护住你。”那一刻,这个47岁的汉子,眼泪终于决堤。 震后,水磨镇的重建工作如火如荼。程林祥和刘志珍没有沉浸在悲痛中,他们还有年幼的小儿子要养,还有年迈的婆婆要照顾。 程林祥回到工地,继续扛水泥、搬钢筋,工头老张特意给他批了几天假,可他只休息了一天就回来干活。他说:“活着的人得往前走,不然娃儿在天上看着,也不安心。” 2008年的那场地震,带走了程磊,也带走了无数个家庭的欢笑。但程林祥用25公里的跋涉,告诉所有人:父爱如山,哪怕天崩地裂,也要护你周全。 从映秀到水磨,25公里,程林祥走了整整一天一夜。这条路,是他用血肉之躯为儿子铺就的最后归途。地震可以摧毁家园,但摧不毁一个父亲的信念。 信息来源:广州日报——汶川地震十周年 亲历者:好好活着,就是对亲人最好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