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寿宁斜滩茶码古镇走出文旅融合新路

5月17日,寿宁县斜滩镇“5·19中国旅游日”暨“闽台情韵·古镇福宴”活动圆满落幕。这场融合龙舟竞渡、非遗展演、闽台美食品鉴、制茶技艺传承于一体的文化盛宴,不仅吸引了上千名两岸同胞共赴“福宴”,更生动展现了古镇以“乡土文化创新+特色资源激活”为核心的文旅融合新实践。

悠悠茶码古镇,潺潺斜滩溪水。斜滩镇地处寿宁县南部、赛江上游,斜滩溪(旧称龙江)穿镇而过,曾是“茶盐古道”的重要节点。镇内依托“一溪两岸”的自然禀赋,以水为脉,打造“可游、可憩、可体验”的滨水生态走廊。

斜滩镇党委、政府沿溪修复了复兴码头古渡口、江心公园,在两岸植入亲水栈道与夜景灯光,打造“复兴码头”“车岭古道起点”等网红打卡点,让滨水空间焕发迷人光彩。

历史上,斜滩镇因水而兴,彼时水上交通工具是一种名为“斜滩艚”的木船。此船长9米、宽1.4米,载货量约1吨。旧时古镇最大的商号曾拥有近百艘“斜滩艚”,往来运货的场面蔚为壮观。随着1958年寿宁通公路后,“斜滩艚”失去“宠爱”难觅踪迹,古渡口也逐渐没落。但在老一辈斜滩人心中,“斜滩艚”是古镇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其记忆难以磨灭。

人雀跃,江欢笑,舟楫争先闹龙滩。斜滩社会公益协会召集“斜滩艚”营造技艺传承人重新打造了3艘木船,镇村通过举办“龙舟赛”等民俗文化节,让优秀民俗文化得以广泛传播。赛时,由“斜滩艚”改造的龙舟如箭破水,选手的号子声与流水共鸣,河畔仿古长廊的飞檐翘角倒映碧波,构成“人在画中赛”的诗意场景。

为留住乡愁记忆、延续历史文脉,越来越多斜滩人投身家乡文化守护。斜滩境内曾完整保留10余座古廊桥,后因洪水或年久失修损毁殆尽,当地群众渴望重建木拱廊桥,重现古镇人文盛景。

2016年起,斜滩社会公益协会以众筹方式汇聚民间力量修建木拱廊桥,历经3年多,在镇区虎口滩上架起一座双孔木拱廊桥,桥长106米、双拱跨度86米。桥影横跨碧波,廊檐叠翠流芳,自此化作古镇腰间一条温润的彩带,亦成为熠熠生辉的新地标与网红打卡点。

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斜滩镇将非遗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旅体验。除“斜滩艚”外,市级非遗“台阁铁枝”也是古镇的文化名片。这一技艺以人物神态活灵活现、形象逼真著称,已流传200多年,是斜滩民俗文化的活态见证。为传承这一技艺,在民众的倡议下,“台阁铁枝”以民俗文化娱乐形式重新兴起:将过去装扮奶娘的铁枝“神船”,变为装扮《孙悟空》《八仙过海》等戏剧内容的彩车。

如今,“台阁铁枝”以“空中戏曲”形式重现古镇商贸盛景。彼时,12岁至14岁的少男少女身着戏装、脸谱造型各异,立于台阁铁架之上,随汽车巡游,搭配锣鼓唢呐、龙伞旗幡,所到之处热闹非凡,游客可近距离观赏脸谱绘制、服饰刺绣,体验“非遗跟着人群走”的沉浸感。

当斜滩溪的桨影唤醒茶码古道记忆,当闽台美食的香气飘进何家巷,这座茶码古镇正以文化创新为笔、资源激活为墨,在乡村振兴画卷上书写独特篇章。数据显示,2024年,斜滩镇旅游接待人数达117.6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3805万元,较2022年初增长704.44%。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文旅融合天地宽”,斜滩镇的实践证明:乡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特色资源的系统性开发,正是古镇破圈的核心密码。(记者吴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