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榴花映长安:一树花与一座城的千年对话

春末夏至,石榴花,沿着城墙内外,迎着热烈的阳光,悄然吐蕊,渐至繁盛。城墙根、大雁塔、兴庆宫、世博园、骊山脚……层层叠叠的花瓣,每一片都蕴含着生命的活力与热情,宛如灯笼的花苞,高高地挂在枝头,守望着古城的朝气与魅力。

榴花入长安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千年前诗人笔下的景致如今依旧鲜活,远眺骊山脚下,团团簇簇的石榴花肆意绽放,将翠绿的山峦妆点成一幅灵动的山野画卷,尽显自然之磅礴与人文之灵秀。这不仅是大自然馈赠的视觉盛宴,更承载着西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的深厚积淀。

西晋张华编著的《博物志》记载:“汉张骞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史料印证,华夏大地的第一颗石榴种由张骞从西域传入长安。从此,石榴与这座古都结下了不解之缘。

西安的石榴花,始于汉,盛于唐,红了已有2000多年。

《西京杂记》记载:“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树,有安石榴十株。”汉朝时期,石榴作为珍贵的果树被引入并种植于皇家园林中。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石榴被广泛种植,成为人们园篱中的佳果,开始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隋唐时期,石榴的栽培进入了全盛时代,曾一度出现“榴花遍近郊”的盛况。

诗意写榴韵

“花中此物是西施”白居易曾这样赞美石榴花。热情似火、艳而不俗,石榴花的美,激发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创作激情。

“长安花,千古情”史书记载,唐代皇帝李隆基为投杨贵妃所好,在华清宫的西绣岭、王母祠一带广种石榴树,被称之为“贵妃石榴”。该石榴品种延续至今,现已在骊山脚下形成规模化种植。

古人常以用作画的方式来表达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景,清朝画家郎世宁画的《午瑞图》,将石榴、艾草、菖蒲各种象征端午节安康的元素“有序”地放在不同的位置,错落有致,相得益彰。据记载,皇家贵族将石榴花视为端午节的驱邪吉祥物。

“百子同胞”“千房同脉”的石榴,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逐渐成为寓意传承、团结、富饶、吉祥、多子多福等文化内涵的植物。

芬芳吐未来

在文化传承、产业经济及科技创新等领域,石榴花正孕育着更蓬勃的发展活力。

骊山脚下,因其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一直是中国石榴栽植地和石榴主产区之一。据悉,临潼全区石榴种植面积约8万亩,综合产值达15亿元。随着种植经验的日益丰富,水果品质的不断改良,“骊山红”实现了从每斤3元到每颗15元的“阶级跨越”。石榴酒、果汁、果醋等产业链的不断研发升级,让石榴走上了乡村振兴的“甜蜜”致富路。

先进技术正重塑石榴产业形态。2024年临潼石榴红生态科技园建成的数字智慧平台,实现了果园气象、水肥、虫害等数据的远程监测,推动种植园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果园管理员王勋哲介绍,每颗石榴都贴有NFC芯片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生长全过程。科技赋能让临潼石榴“持证上岗”,既保障品质,更打开市场新空间。

一颗颗象征圆满、吉祥的小小石榴,从皇家园林到现代产业园,颗颗石榴果里凝结着一代又一代新农人不懈奋斗的心血和团结美好的心愿。(张舸洋)